首頁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
“張大千繪畫藝術回顧展”:一縷畫魂系兩岸 2002年01月01日 07:57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十一日電題:通訊:一縷畫魂系兩岸——“張大千繪畫藝術回顧展”側記 中新社記者邢利宇 海峽兩岸“張大千繪畫藝術回顧展”即將在北京降下帷幕。此次是海峽兩岸歷史博物館在北京首次聯(lián)展珍藏。隨著畫展的結束,以前從未在大陸展出過的六十幅臺灣珍藏張大千畫作就要返回寶島。 中國歷史博物館一樓畫展廳內,冒著北方冬季的嚴寒前來參觀的人,三三兩兩,絡繹不絕。其中,不少喜愛繪畫,關注兩岸文化的參觀者在大師的經典畫作前久久駐立,仿佛沉浸在大千恬淡、悠長、深遠的藝術世界。 張大千,中國美術史上少有的全能畫家,擅長中國山水、花鳥、人物,兼能書法、篆刻、且工詩詞、精鑒賞、富收藏、對畫史、畫論亦有精湛研究。在六十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創(chuàng)作作品近三萬幅,雖多已散軼,但存世作品仍有五千余幅。 此次所展作品皆是從臺北歷史博物館、四川歷史博物館和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大量畫作中精心挑選出來,共七十九幅,系大千先生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間的作品。 這次畫展引人注目之處在于,全部展品中,來自臺北歷史博物館的就有六十幅,是大千先生旅居海外和居住臺灣時所做。另有十五幅來自張大千的出生地四川?紤]到大千早期作品在內地較為易見,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僅從其藏品中精心挑選了以作于一九三四年的《山水扇面》為代表的四幅入展。 就此次繪畫展,臺北籌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臺北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教授在展序中說:“此次北京之歷史博物館籌辦‘張大千繪畫藝術回顧展’,除了館藏精品與四川省博物館的收藏珍作外,更邀請臺北之歷史博物館跨海共同參與展出,其中之內涵意義大矣! 他稱,惟有兩岸歷史博物館的共同合作,方能完整的呈現(xiàn)出這位繪畫大師的畫風全貌。這在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意義上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與成果,同時也顯示出若干特殊的象征意義。 這七十九幅畫中,大千自畫像的人文關懷意味最為濃厚,款識“吾今真老矣,腰疼兩眸昏。藥物從人乞,方書強自翻。……異域甘流落,鄉(xiāng)心未忍言!钡泥l(xiāng)愁在畫筆下彌漫…… 臺北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墨荷通屏》是此次畫展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高逾三米,寬近六米。畫面開闊,氣勢恢弘,宏偉中兼具秀麗之韻致,是張大千敦煌歸來后畫風轉變的代表作之一。上題:“一花一葉西來意,大滌當年識得無?我欲移家花里住,只愁秋思動江湖。兩京未復,昆明玄武州渚之樂,徒托夢魂。”大千既豪放又內斂的細膩心致溢于言表。 《老梅》是大千作于一九七六年的一幅作品。邊注:大千平生最鐘愛梅花,晚年自號“梅癡”。他曾在加州海灘獲一巨石,取名“梅石”,將其不遠萬里運回臺灣,身后即長眠于此石下。讀之令人感懷。 一縷畫魂系兩岸。此次兩岸歷史博物館不惜努力跨越海峽共展大千畫作,贏得眾人注目。大千若在天有靈,也會由衷感慰吧! (完) |
|||
|
新聞大觀| | 中新財經| | 中新影視| | 中新圖片| | 臺灣頻道| | 華人世界| | 中新專稿| | 圖文專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專著| | 供稿服務| | 聯(lián)系我們 |
|
|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帽揪W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