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州十一月十六日電 (記者 郭軍)今天是暨南大學一百歲生日。下午,暨南大學在新建成的圖書館內(nèi)隆重舉行六先賢銅像揭幕儀式。暨大校長胡軍致辭并與六先賢的后代——鄭洪年之子鄭寶倫、何炳松外孫趙紀松、陶鑄之女陶斯亮為銅像揭幕,二百多名師生參加揭幕儀式。
暨南大學六先賢銅像指的是端方、鄭洪年、黃炎培、何炳松、陶鑄、廖承志六個人的銅像。這六位先賢是從在暨南大學建校、復辦的歷史中曾立下汗馬功勞,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校長(董事長)中甄選而出,按銅像與真人二比一的比例制成。
據(jù)了解,端方是暨南的創(chuàng)辦人,一九O六年他在南京創(chuàng)辦暨南學堂,專門招收華僑子弟,在暨南校史與中國近代華僑教育史上充當了拓荒者的角色。當時端方在南京薛家巷(今漢口路)籌辦暨南學堂招收僑生。探花出身的江寧提學使陳伯陶受端方委派,負責籌建,在給學堂命名時,他考慮到學生主要來自南洋,遂引用《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敝小八纺萧摺苯o學堂取名“暨南”。暨南學堂創(chuàng)辦之后,端方一直關心學堂的成長與發(fā)展。
鄭洪年是暨南學堂首任堂長,暨南大學首任校長,他將學堂改組為國立暨南大學,學校進入全盛時期,被譽為華僑最高學府。他曾將暨南的使命概括為八個宇:“中華文教,遠陛絕域”。為此,學堂開設了十門課程:既重點講授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也學習外國文化科學知識。在學術上,他兼收并蓄,允許各種學派、不同觀點各抒己見,自由闡發(fā)。同時,他也重視南洋問題和華僑問題研究。
著名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黃炎培一九一七年主持了暨南學堂復校工作,一九一八年改名國立暨南學校,開始分設?,籌劃遷校至上海真如,對華僑教育事業(yè)作出重要貢獻。
何炳松,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六年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在抗日戰(zhàn)爭八年中,暨南大學先后遷往上海租界和福建建陽,在艱難困苦中堅持辦學,堅持愛國立場,使中國的華僑教育屹立不倒。
陶鑄是新中國華僑高等教育的拓荒者,親自領導在廣州重建新中國第一所華僑高等學府——暨南大學,并兼任校長。
廖承志是新中國華僑教育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一九五八年支持廣州重建暨南大學,一九七八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恢復暨南大學,再次擔任暨南大學董事會董事長,領導復辦工作并制定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