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獲悉:由中外科學家聯合開展的“黑龍江流域白堊紀生物群與K/T界線研究”目前已進入“厘米級”的精度研究階段,這標志著在中國境內即將尋找到完整展現6500萬年前后生物滅絕與復蘇事件的地層記錄,并將為黑龍江地區(qū)陸相K/T界線的最終確定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K/T界線是指距今約6500萬年的、中—新生代之交的白堊系(K)與第三系(T)之間的地層界線。白堊紀時期,以恐龍為代表的陸生動物和以菊石為代表的海生生物在此間曾空前發(fā)展,并在白堊紀末迅速消亡,代之而起的是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大發(fā)展。這一全球性的生物地質事件一直是國際地學界關注的熱點。
世界上的陸相K/T界線目前僅在北美有較精確的確定,2002年,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黑龍江流域發(fā)現陸相K/T界線線索。4年來,由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吉林大學孫革教授領銜的中外科學家開展了古生物學、地球化學等綜合研究工作,首次系統(tǒng)地建立了黑龍江嘉蔭沿江地區(qū)晚白堊世生物地層序列,新建了晚白堊世兩個植物大化石組合和5個孢粉化石組合,深入開展了黑龍江兩岸晚白堊世—早第三紀生物群及地層對比研究。與此同時,科學家們還詳細研究了黑龍江地區(qū)K/T界線附近時期的生物和地質事件,提出了有關該地區(qū)恐龍滅絕原因的新觀點,為探討全球性的K/T界線重大生物演化事件提供了新的資料。
目前,該陸相K/T界線研究已鎖定在黑龍江嘉蔭縣烏云鎮(zhèn)附近的小河沿地區(qū)。通過野外鉆孔驗證和室內分析,該項目組已發(fā)現了K/T界線附近典型的、白堊紀最晚期及第三紀最早期的生物化石組合,研究已進入“厘米級”精度的最后階段。
(來源:人民日報;作者:肖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