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泉州九月二十四日電 題:烙鐵紙上也生花
作者 黃瑤瑛 陸燁埡
節(jié)節(jié)高的竹子,沖勁逼人的老鷹,惟妙惟肖的老虎……一幅幅書畫作品線條或粗或細,顏色或深或淺,這是作者在泉州惠安縣陳炳生老先生家里看到的,真不敢想象,這是電烙鐵留下的烙印。
這是燙畫,也叫烙畫,古稱“火針刺繡”,源于漢代,可分為木、竹、布、絹、宣紙及葫蘆烙畫。燙畫不需要任何顏料,它是以烙鐵,經(jīng)燙烙原材料使其炭化而成。
別看陳老先生已是七十歲的高齡,可是說話、作起畫來還精神得很。老人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畫燙畫,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幾百幅作品,其中《群鷹會》還獲得“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書畫聯(lián)展”的一等獎。
陳老先生說,剛開始學燙畫時,他用木板練習,然后才慢慢用紙來燙畫,紙也是越用越薄,后來,他也在一些工藝品上燙畫。以前燒過的紙不計其數(shù),手上的老繭也是給燙出來的。
為了滿足記者的好奇心,陳老先生現(xiàn)場燙了一張畫。首先,他先在白紙上用鉛筆勾畫了一只鷹的草圖;接著預熱電烙鐵;然后用大號電烙鐵給鷹的羽毛上色,一筆一畫,或輕或重,恰到好處;接著,為了讓顏色分布更加均勻,他用砂紙打磨;最關(guān)鍵的要屬給鷹畫上眼睛的時候,他定了定神,換上小號電烙鐵,迅速有力地就是幾筆,黑而有神的眼睛一下點亮了鷹的生命。
陳老先生告訴記者,線條的深淺、畫面的虛實正是在溫度的變化、力度的重輕、速度的快慢中體現(xiàn)出來。一副燙畫,快則一兩個小時,慢則需要好幾天的時間精雕細琢才能完成。他說,有時為了更形象,他還用水彩上色。但是,因為這種畫很少見,常常被人誤以為是國畫、漆畫,讓他哭笑不得。
陳老先生現(xiàn)在的打算是:一直畫下去,等到時機成熟,舉辦個人畫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