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高考監(jiān)考老師發(fā)試卷時,考生最緊張。如今各地體育局長正一屋子滿滿坐著,眼看十運開幕,個個手心是汗。
有的摩拳擦掌,有的輾轉(zhuǎn)難眠,有的目赤上火,有的腰酸氣虛……接下來有金榜題名,也有名落孫山,中國體育界四年一次的悲喜劇,隆重上演。
高分就是一切,金牌就是硬道理———套用一個舊詞,各地體育部門圍繞全運會的忙碌,純屬“應試體育”。
這些年來,社會各界紛紛聲討“應試教育”,呼吁“素質(zhì)教育”,叫嚷著給學子們“減負”,但是效果并不見佳。原因很簡單:高考還是那么考,還是需要補課、加壓,而率先“減負”的,還擔心可能被擠下獨木橋。
所以說,指揮棒決定行動,上面的考核方式、評價標準,決定了下面的選擇———即使有的選擇令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
從這個角度來說,要想改變“應試教育”,板子不應全打在教育部門身上,而應想著如何對高考進行改革,在高考中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內(nèi)容。全運會“惟金牌論”飽受詬病,其根源也不全在地方體育部門,只要全運會金牌數(shù)仍然作為評判地方體育工作的主要標準甚至惟一標準,“惟金牌論”只會愈演愈烈。
金牌當然重要。事實上,全運會慘烈的金牌競爭,是中國“奧運爭光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高考雖然屢遭攻擊但至今尚未出現(xiàn)比高考更公平的考核方式一樣,全運會的存在,自有其合理性與重要性。
但是,僅僅注重金牌的全運會,是殘缺不全的,“惟金牌論”的地方體育工作考核模式與評價系統(tǒng),是不科學的。
事實上,中國老百姓的健康狀況并不樂觀,有那么多的“亞健康”、近視眼、小胖墩……跟越來越多的奧運金牌相比,群眾體育的發(fā)展明顯滯后。在這種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格局與理念下,中國體育遠談不上“和諧”二字。
在經(jīng)過了對“惟GDP論”的批評之后,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強調(diào)“協(xié)調(diào)發(fā)展”、“以人為本”。一個即便擁有再多奧運金牌然而國民體質(zhì)孱弱的民族,只能算是畸形的體育成就,嚴重偏離了奧林匹克的本質(zhì)。畢竟決定國家、民族形象和實力以及國民幸福程度的,最終還是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的社會、文化等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包括完善的群眾體育設施帶來的國民健康,奧運金牌只是錦上添花。奧運金牌如此,全運金牌更是如此。
全運會還將繼續(xù)辦下去,但四年一次的全國體育盛會要想繼續(xù)為中國體育作出重要貢獻,必須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進行改革,以創(chuàng)立一個更科學的地方體育工作的評價系統(tǒng)。
例如,全運會除了金牌之爭外,還應有各地群眾體育發(fā)展的競爭,比如人均體育場地、體育人口、人均預期壽命,甚至小胖墩的比例……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的綜合實力,才是地方體育工作者的真實政績,這樣的全運會才能配得上“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