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國大學排行榜”又新鮮出爐了。據統(tǒng)計,1987年至2000年間,中國共有13個單位發(fā)布了30多個大學排行榜;2000年后的排行榜沒有具體的統(tǒng)計數字,但粗略估計也在20個上下。排行榜版本之多、發(fā)表速度之快和影響之大,都遠遠超出此前的一二十年。
大學排行榜泛濫,說到底是“錢作怪”。在教育產業(yè)化之前,有過此起彼伏的大學排行榜嗎?沒有。現在對高校來說,擁有生源即擁有財富,高校奮力爭奪生源,幫閑者也及時登場了。上榜的高校是不愁生源的。大學排行榜,近似于評選名優(yōu)產品,初衷可以說得亮麗堂皇,但歸根結底,與錢沾邊的排行榜不過是市場經濟的產物。
極品、至尊、完美無瑕之類的字眼,多在廣告中出現。大學排行榜當然不會庸俗到抄襲廣告用語的地步,它采用的是更“科學”的表述形式。中國校友會2006年中國大學排行榜10強顯示,清華大學總分、科學研究、綜合聲譽得分均為100分。
難道清華大學已成圣人辦學,完美得恍若仙境?非也,該校人才培養(yǎng)的得分是86.86分。這就有點本末倒置,也有點搞笑了。不知道那些個滿分,又是怎么換算出來的。
當然,市場經濟的產物不怕搞笑,它要的就是直奔主題,要的就是市場效應。前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認為:我們的教育在育人問題上解決得不好,或者說,這個問題沒解決。把他的這席話和琳瑯滿目的大學排行榜擺在一塊,始作俑者真該羞得鉆地縫去——連育人的問題都沒有解決好,還有什么理由和閑心,來折騰這類排行榜呢?
市場經濟下冒出來的玩意,原本就含有太多市場運作的成分,難有公平、公正可言。魯迅說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有人樂衷于給教書育人的高校安排座次,而居高不下的高校收費,也給了幫閑者充分表演的舞臺。這是不是在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算不算一出悲劇,也只有天知地知了。
(摘自:香港大公報; 作者:廖祖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