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3月29日電 《瞭望》周刊載文稱,國防科工委新聞發(fā)言人金壯龍在年初舉行的國防科技工業(yè)工作會上說,“十一五”期間中國將適時啟動大飛機的研制。
曾參與國務院組織的“大飛機項目論證組”的中央政策研究室研究員王超平透露,“研制大飛機項目寫進《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和“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應當說是本屆政府基于對國內外形勢清醒認識的決斷。”
所謂大飛機,是指起飛總重量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和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干線客機。它是民航使用最廣泛的主力機型。
“其實,大飛機項目曾得到中國幾代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和重視。早在30多年前,毛主席和周總理就對發(fā)展我們自己的大飛機制造業(yè)有所考慮!\十’就是在他們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自主研制的第一架大型民用噴氣式客機。”王超平介紹道。
“運十”項目于1970年8月啟動(又稱“708工程”),由中央直接指揮協(xié)調,各部委、軍隊及全國21個省市的262個單位參與研制,1978年完成飛機設計,1980年9月26日首飛上天。此后,又進行了各種科研試飛。曾先后轉場北京、合肥、哈爾濱、烏魯木齊、昆明、成都等地,并先后7次飛抵起降難度最大的西藏拉薩貢嘎機場,飛西藏時“一周飛行5次,連續(xù)出勤無事故”。
到1985年,“運十”共飛了130個起落,170個小時,最遠航程3600公里,最大時速930公里,最高飛行升限11000米,最長空中飛行時間4小時49分。從性能上看,“運十”客艙按經(jīng)濟艙178座,混合級124座布置,最大起飛重量110噸,已經(jīng)達到了“大飛機”的標準。當時的航空航天工業(yè)部評價其為“填補了中國民航工業(yè)在這方面的空白”。
“1988年,原三機部民機司副司長鄭作棣曾撰文指出,‘運十’飛機的研制在技術上有10項突破。但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中國走上自主研發(fā)道路的項目,最終卻遭遇下馬。80年代中期,‘708工程’在沒有經(jīng)過正式程序的情況下不了了之”。王超平十分惋惜道,“運十”的下馬,使中國痛失了一個發(fā)展大型飛機的機遇。對此我們應該認真總結和反思。”
王超平認為,研發(fā)“運十”的這段歷史表明:搞大飛機是從中國第一代領導人就有的愿望,不是今天才有的想法;在上世紀70年代那種特殊環(huán)境下都能成功研制出“運十”,今天我們也完全有能力研制出性能更好的大飛機。歷史經(jīng)驗說明,自主研發(fā)大飛機的障礙主要來自體制,因為這里面牽涉了太多的地方利益、部門利益。
2003年5月2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了著名科學家王大珩。溫家寶說:“王老最近就加快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給我寫了一份建議,今天我專門來聽取您的意見!
據(jù)權威人士透露,2003年春天,王大珩親筆上書溫家寶總理。在這份建議中,王老懇切陳詞,提出中國要有自己的大飛機。
早在1986年3月,時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的王大珩與陳芳允、楊嘉墀、王淦昌三位科學家一起,聯(lián)名向中央遞交了一份《關于跟蹤研究戰(zhàn)略性高技術發(fā)展的建議》,即后來產生廣泛影響的“863計劃”。這份建議書由王大珩起草,定稿后又由王大珩給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僅僅兩天后,鄧小平就對這份建議作出了回應:“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
近幾年,王大珩先生一直在關心中國的航空工業(yè),尤其是大型飛機問題。2001年4月中旬,20多位院士向中央上書,希望國家重視對大型飛機的研制,王大珩就是這20多位院士的領軍人物。
2003年6月,國家正式啟動“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編制工作。同年11月陸續(xù)成立了由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大專項論證組。“大飛機專項”是第一個也是論證最為艱苦的一個“重大專項”。
“大飛機專項”的論證,主要是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中國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和怎么做”。
王超平說,大飛機及其產業(yè)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經(jīng)濟實力的重要標志,沒有一定的科技和經(jīng)濟實力是干不成的。同時這個產業(yè)對推動整個國家的科技和經(jīng)濟發(fā)展乃至國家安全至關重要。因此對于中國要不要自己造大飛機的問題,專家們的意見比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