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經(jīng)濟新聞 |
不滿
為何不清楚自己在賣的是什么?
“賣指定產品,才會有傭金提成,加上每個月都有既定的銷售指標,這些是理財經(jīng)理的動力所在。”在銀行工作多年的湯先生低調地向記者表示,其實大多數(shù)的銀行理財經(jīng)理并不懂得理財產品本身。
“理財?shù)匿N售很講究策略,什么樣的產品適合什么樣的人。3%一年的產品照樣有儲戶會買,”在工商銀行做了7年理財經(jīng)理的王先生告訴記者,理財組合本身只能達到部分的分散風險的作用,“如果想要利用理財產品組合來獲得超額收益的可能性非常小!
據(jù)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在中資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是通過購買信托計劃得來,而產品本身的設計、細節(jié),銀行的理財經(jīng)理根本無從得知,最多只能看到收益來源是投資于什么項目。而在外資銀行方面,由于不斷推陳出新的價格掛鉤類理財產品本身已經(jīng)十分復雜,理財經(jīng)理其實未必真正清楚他們在賣的是什么。
客服電話踢皮球?
對理財經(jīng)理失望,記者轉而試著求助于銀行的電話座席咨詢。遺憾的是,除產品的認購期、最低投資本金獲得完整解答外一無所獲。電話那端的某外資銀行電話座席人員甚至不愿意深究下去,用禮貌卻不耐煩的口吻回應:“真的不是很了解,我們也沒辦法解答。請問您是在哪個網(wǎng)點開的戶?”這位電話客服人員建議,如果對理財產品有疑問,可以直接向開戶行的理財經(jīng)理咨詢。
其實,咨詢電話形同虛設的外資銀行并非只此一家。記者了解到,恒生、東亞、花旗、渣打等電話銀行扮演的角色更像是銀行的接線員,在聽完客戶的提問后,或者給一個號碼讓客戶自己打電話咨詢,或者讓客戶留下自己的號碼,請相關業(yè)務人員稍后回電答復。
沒有人會發(fā)行讓自己虧的產品
中國老百姓理財?shù)挠^念在改變,理財市場在打開,但似乎在銀行之外,很難找到值得信任的渠道。此種背景下,銀行想出各種概念“包裝”理財產品就不足為奇了,這其實和快速消費品行業(yè)不斷推出新產品的套路差不多。“就價格掛鉤類理財產品而言,發(fā)行人只要在國外市場再發(fā)行兩個期權就完全可以對沖風險,而且只賺不賠!是把賺來的一部分分給投資人,還是全部撈進,就完全取決于掛鉤價格的表現(xiàn)了!眳⑴c理財產品設計發(fā)行的陳先生告訴記者,任何產品的設計,都會是發(fā)行人受益的,“沒有人會笨到發(fā)一個讓自己虧死的產品!
也有銀行拼命壓抑自己的圈錢沖動。華夏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銀行業(yè)有關理財產品的投訴特別多,“吃力不討好”成為該銀行鮮發(fā)理財產品的唯一理由,“畢竟對銀行而言,沒有什么比聲譽更重要的了!( 張颯 本報記者 馬駿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