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版《紅樓夢》看學術霸權
日前,我在博客文章中編了句順口溜:“新版《紅樓》三大俗,片頭、旁白、卡通步。”雖然都只是針對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的弊端,卻基本上可以揭示出這部耗資過億元的豪華版電視劇,何以會讓絕大多數(shù)觀眾的耐心受到重創(chuàng)之根源所在。而這些外在的弊端,又直接牽涉到應當如何以這種現(xiàn)代的藝術形式,去較為合理地把握一部古典文學名著的精神意蘊問題。電視劇開播后的客觀效果,充分印證了這些形式上的弊病,已經(jīng)直接影響到了這部名著精神意蘊的合理傳達。當然問題還不僅僅是這些。
但有一個問題卻一下子凸顯在公眾面前:李少紅分明是一富有才華的少壯派導演,此前的一大批好評如潮的影視作品無不證明了她的才華;為什么一旦執(zhí)導了這部新版《紅樓夢》,就一下子變成了觀眾群起而攻之的“弱智導演”了呢?
《新京報》9月8日所載潘采夫的一篇文章,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答案。該文的題目叫《紅學家在新“紅樓”演的什么角色?》,文中提道:“看電視劇末尾的字幕,新《紅樓夢》的顧問有一長串名字,其中有馮其庸、楊偉光、李準這樣熟悉的,也有從沒聽說過的。據(jù)說那三位是掛名的,真正負責的是另外三位。他們就是紅學家顧問們吧,他們都‘顧’些什么呢?”帶著這一疑問,作者訪問了一些深度介入新版《紅樓夢》的人士,了解到一些對新版的命運有決定性影響的情況:
“比如,這個劇是被歸入一個什么重點項目的,也不知通過什么渠道,中國紅學會擁有了對這個劇目的決定權,權力大到什么程度呢?李少紅說過,之前是有一個劇本的,但紅學家說不忠實于原著,給否決了。這說明他們是有劇本否決權的。劇本要讓紅學家審核,他們不通過就不給蓋章,不蓋章就沒法開拍。
紅學家對這部劇的影響力就是這么大。為何那么多快進?是因為很多鏡頭紅學家不讓省略,但篇幅有限只好快進。畫外音是劇拍成之后,紅學家讓補加的,因為要忠于原著!
9月6日《北京青年報》所載對李少紅的采訪,也間接證明了潘采夫文章所披露的這些內幕。李少紅甚至在采訪中說:“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手段,我到開拍前一刻都是在做斗爭的……這種爭斗,如果若干年后你們感興趣,再講給你們聽。”
跟誰斗,李少紅明確表示是跟“紅學家顧問”。除了快鏡頭和畫外音,她還舉了個例子:“原來拍過賈珍在門口多偷聽一回談話,紅學家都說小說沒有,不行。”
可見,被觀眾最為反感的,也是筆者文章所歸納的“三大俗”問題,竟有兩項(即快進和旁白),都是導演被逼無奈才頻繁使用的,最后只剩了一項(即片頭),才該由李少紅和葉錦添來擔責。
所以,我要在這里呼吁全國的觀眾:我們對新版《紅樓》不滿意,完全可以就事論事地提意見,千萬不要不問青紅皂白地把什么都往李少紅頭上扣,更不能用污言穢語去謾罵一位女導演——當然對誰都不要謾罵才好。
另外,我還想為那三位負責執(zhí)行的“紅學家顧問”叫一點屈。其實他們哪有這么大的權力,還不都得事事請示為首的“權威”?不過“權威”的思想和作派,顯然還停留在某個已逝的年代里,總以為由握有實權的“大人物”來表個態(tài),指定這個以他們的霸權所擠壓出來的“怪胎”已經(jīng)達到了“高峰”,好像就真的可以成為高峰了,老百姓就必然會“萬眾一心”地振臂齊呼:“成功、成功、成功!高峰、高峰、高峰!……”
這在今天看來,當然只能成為笑柄。
然而,它留給人們思索的一個嚴肅問題則是:究竟是誰賦予了這些自以為是的學究那么大的權力,讓他們的手可以伸得如此之長?除了中國紅學會,別的學術界有過這樣的先例嗎?
鄧遂夫(紅學家中國紅學會理事)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