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說——
對話鄉(xiāng)土作家閻連科
堅守鄉(xiāng)土寫作,也就具備了世界性
作為中國當代文學近年來最紅火的代表人之一閻連科,近期推出了自己的新作《風雅頌》,再度引發(fā)較大爭議。然而他的新作,在網(wǎng)絡上被風傳為2008年中國當代文學可能入圍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
閻連科帶著他的新作,在本屆香港書展上的亮相,也帶著他滿口的河南口音來與讀者和媒體對話。在本報記者專訪中,閻連科暢談了鄉(xiāng)土寫作與世界性的問題,從中也許更能在細微處體驗中國作家未來走向世界的一些可能。
談寫作身份:讓鄉(xiāng)土的疼痛感保持灼燒
記者:土耳其著名作家帕慕克說過:世界著名的大作家康拉德、博納科夫、奈保爾———這些作家都因曾設法在語言、文化、國家、大洲甚至文明之間遷徙而為人所知。背井離鄉(xiāng)助長了他們的想象力,養(yǎng)分的吸取并非通過根部,而是通過無根性,但您的寫作似乎總是離不開故土———河南。
閻連科:我是完全來自于鄉(xiāng)村的,我覺得這一點是很幸運的,因為我恰恰很幸運地出生在河南的農(nóng)村———中原,中國的最中心部分。某種程度上講,今天的中國最復雜最深刻的情況都能在河南的農(nóng)村里找出來。河南不像廣東的絕對繁華或大西北的絕對貧窮,紛繁地夾雜著最富裕、最貧窮、最保守、最邊緣化的東西。某種意義上看,今天的中原恰恰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人生存狀態(tài)的一個地方。所以我想,只要我能守住這樣一塊土地,就從一定程度上守住了中國的一部分現(xiàn)實,從這個角度上講,無論世界發(fā)生多么大變化,我只要守住這一塊鄉(xiāng)土,也就守住了世界。
我始終認為,作家的“根性”非常重要。一個作家后天可以寫美國的生活,寫非洲的生活,去三天寫成一篇很棒的游記,但這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一個作家真正能寫好什么呢?這是由先天決定的。比如我閻連科是農(nóng)民的孩子,一輩子絕對不能寫出廣州富人的城市生活,因我出生在河南農(nóng)村,決定我的學習經(jīng)歷、閱讀經(jīng)歷,進而決定了我的整個命運。
對比一下哈金,他去了美國,用英語寫作獲得了美國文學的大獎,但他的命運不是閻連科的命運。對于閻連科來說,他只能守在這樣一塊家鄉(xiāng)的土地上,那是我寫作的唯一資源。所以說,作家命運的不同必然導致作家寫出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品又繼而導致作家不同的命運。
記者:但如今您離開老家多年,移居北京生活,您如何保持與鄉(xiāng)土命運的聯(lián)系?
閻連科:我想,一方面肯定是憑借記憶,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作家寫作的最重要資源。如今,我每年都回去幾趟,恰恰這一段距離,能讓我隨時回到鄉(xiāng)村去,又能在寫作上帶來一個距離感,能在寫作上更清晰地認識農(nóng)村現(xiàn)實。北京的生活可以視為河南鄉(xiāng)村生活可能的一個參照,另一面鏡子,可能讓我更能看清楚鄉(xiāng)村深層的東西。比如對權力的認識,對欲望的認識,對男女愛情的認識。
我經(jīng)常說,我們的村子就縮影這一個中國,村長對于我永遠是一個絕對領導,如今回去每次見到村長我都很敬畏。表面上看,我和河南老家的聯(lián)系可能更松散了,但精神上的聯(lián)系其實更加緊密,鄉(xiāng)土生活魂牽夢繞在我的生活里。比如直到今天,我依舊是一個非常小農(nóng)意識的人,老家的一塊宅基地被鄰居占了一壟,這樣的事情對于我的震動性,幾乎比我們國家一片領海被外國占了去更令我感受切膚之痛。再比如某一天,村子里的一個老人死了,肯定有一整晚上我會輾轉反側,感覺身上的某一塊東西丟掉了……我就始終讓這種疼痛的聯(lián)系不被割斷。
我想,無論是奈保爾還是博納科夫,他們最深層的文化之根仍然是原來故土。盡管他們客居異國,用別國文字寫作,但這種距離感恰恰使他們對那一塊家鄉(xiāng)土地有了更為深刻和復雜的認識。我所說的這個“絕對個人”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就是作家必須說出對故土、對自己民族和國家一段歷史和現(xiàn)實,最個人化、最為獨特的認識。一個偉大作家的寫作命運,必須參與到這種獨特的認知之中,否則很難寫出傳世之作。
記者:有人說你的新作《風雅頌》可能入圍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閻連科:大家都以為中國作家有一個諾貝爾獎情結,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
談到作家的個人寫作如何具備“世界性”,我覺得這根本不是作家所能決定的。今天我們所講的文學的“世界性”,無非就是指獲得美國和西方的認可。但可以這樣講,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他們對中國都在腦子里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東方主義”。有些作家的小說迎合了這個“東方主義”,就獲獎,就在西方受歡迎,但他們對中國現(xiàn)實依舊非常不了解。我可以肯定地說,中國人對西方的理解遠遠超出他們對于我們的理解,基于這個原因,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作家更是應當為自己的內(nèi)心寫作,別期望按照別人對你的理解去創(chuàng)作、去獲獎。因為所謂的這個“東方主義”想象必將會在不遠的將來發(fā)生轉變,那時候,今天在國際上獲獎的那些中文作品就要過時,成為垃圾。
談新作:《風雅頌》寫的是當代知識分子精神危機
記者:《風雅頌》受到諸多質疑,認為您在歪曲高校教師,夸大了負面。
閻連科:這個小說爭議很大,有人說我寫的是北京大學,還有人燒書,但我說過很多次,大家應該把《風雅頌》看作是閻連科的一個精神自傳。有人把《風雅頌》看作我開始從鄉(xiāng)村寫作轉入城市寫作,這是一個誤讀。因為其實高校到底怎樣,對我并不重要,《風雅頌》的核心寫了一個從農(nóng)村走入城市的知識分子楊科,當他在城市生活了多少年之后,他忽然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不屬于他,整個社會現(xiàn)實、體制、城市中的愛情都與他沒什么關系,當他想要回到鄉(xiāng)村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也已經(jīng)變了,他已經(jīng)回不去了!讹L雅頌》的核心是,寫了一個來自于鄉(xiāng)村的知識分子,靈魂的無家可歸的生存狀態(tài),表達了我對知識分子喪失精神家園后的一種焦慮。
記者:對于知識分子的形象,有人把《風雅頌》與賈平凹的《廢都》作對比。
閻連科:也許中國的文學作品專門對知識分子發(fā)表理解的作品不多,所以,會有人拿《風雅頌》與《廢都》甚至《圍城》作對比。但這三部作品在我心中寫照了三個不同時代的知識分子。
《圍城》是錢鐘書的知識分子,因為他的文化背景,他寫出的是知識分子眼中的知識分子,寫出了那種散淡、矜持的個性,堪稱一部極具個性的優(yōu)秀之作!稄U都》不能說有賈平凹的生活影子,但至少寫出了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知識分子那種精神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與《風雅頌》里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不一樣。比如,《廢都》里的80年代知識分子形象雖然精神上空虛墮落,,但生活里還能夠掌控自己。而《風雅頌》里知識分子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比如主人公楊科發(fā)現(xiàn)自己連日常生活其實都無法掌控。
記者:對于中國今天的知識分子,社會上也有一些批判,比如一些經(jīng)濟學家對于股市、對于樓價帶有利益屬性的分析和發(fā)言。
閻連科:《風雅頌》里我對今天知識分子的認識(不包括全部人),相當?shù)囊慌鷮W富五車,沒有用武之地,他們的才華變成了飯莊上的談資,或者面對女人時候的談資,但是面對公共場合、社會大眾的需求,他們卻不敢于發(fā)表自己獨立思考的言論。
90年代以后,中國知識分子的迅速商業(yè)化被不少人詬病。比如經(jīng)常有一種經(jīng)濟學家、高校教授,被請去為大公司演講,出場費5萬、10萬,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學者竟然像歌星走穴一樣,也都配備了經(jīng)紀人。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知識分子中如果在傳播自己的思想時,還想著要有人替他們討價還價,是非常值得深刻反思的。
有人說《風雅頌》寫得如此放肆,歪曲高校生活,扭曲知識分子形象……我就干脆將其解讀為閻連科的一部精神自傳。雖然閻連科不是大學教授,不是《詩經(jīng)》專家,也沒有去找過小姐。大家都說閻連科是在夸大和扭曲,說句心里話,我只希望從這部小說體現(xiàn)我對當代知識分子的一些理解,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這就夠了。(李培)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