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以“南海一號”沉船為主題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設計模型亮相二十一日亮相廣東陽江博物館,眾多市民前往參觀。圖為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設計模型效果圖。 中新社發(fā) 索有為 攝
備受世人關注的“南海I號”終于可以與廣大觀眾正式見面了!昨日上午,在陽江市海陵島十里銀灘,陽江市政府、廣東省文化廳舉行了隆重的開館慶典儀式,中共廣東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林雄宣布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正式開館,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廣東省副省長雷于藍、廣東省文化廳長方健宏等,以及陽江市委書記林少春、市長魏宏廣等領導和各界嘉賓近千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是為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宋代古沉船“南海I號”度身定做的,是世界首例將古沉船水下考古發(fā)掘過程向觀眾展示的動態(tài)專題博物館。該館填補了我國乃至亞洲的空白,是我國乃至亞洲唯一、世界罕見的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館,也是建國以來由廣東省政府在省會城市廣州以外地級市投資建設的唯一重點文化項目。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共分3大展區(qū)8個展廳,將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1987年首次出水的長約1.72米長的鎏金腰帶也首次在館內(nèi)亮相。開館當日,水晶宮內(nèi)的水已被放低,露出水下考古平臺,蛙人、水下考古工作者進行了水下考古現(xiàn)場演示。
考古專家表示,“南海I號”下一階段何時發(fā)掘,要提一整套科學的提取方案報批后方可進行。
80元看“南海Ⅰ號”
全票80元,半票40元;身高1.2米以下兒童免費參觀;年滿70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身份證免費參觀;年滿60到69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身份證購買半價票;全日制在校學生憑學生證購買半價票;持軍人證、殘疾證的中國公民購買半價票;陽江市戶籍居民憑有效身份證購買半價票(限每月一次)。
-看點
鎮(zhèn)館之寶“水晶宮”
二號展區(qū)是一個巨型的12米水深玻璃缸體,為保存鎮(zhèn)館之寶“南海I號”的“水晶宮”。目前,“南海I號”到底是什么樣子誰也沒有看到,入住“水晶宮” 后,沉船仍然安睡在一個特制的箱子里。游客只能看到沉箱,暫時還看不見船體,但可以通過視頻看到現(xiàn)場挖掘、打撈文物等水下考古作業(yè)的情景。
體驗“駕船出!
游客站在操作臺上,前面是一幅幅大海景象的幻燈畫面,乘客“駕駛著船只”,把握著船舵,經(jīng)過重重險礁,避開層層巨浪,終于到達他們的目的地,仿佛置身其中親身體驗海上驚險。
-專家視角
考古發(fā)掘可全程公開
“南海I號”終于與世人見面了,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開館后我們能否看到“南海I號”,沉船下一階段何時發(fā)掘,“南海I號”展示的意義何在,為此筆者專訪了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
讓考古學融入社會
記者: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看點和意義有哪些?
單霽翔:“南海I號”整體打撈已經(jīng)成為歷史,它雖然是整體木結(jié)構(gòu)船只打撈的創(chuàng)新,更重要的是,后續(xù)的挖掘開發(fā)在不斷發(fā)酵。
首先,正是由于整體打撈,使古船本身、以瓷器為主的船中文物、船員所處的生活形態(tài)以及周圍的土壤環(huán)境,被一起打撈出來了,為文物保管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使我們能夠完整地、有序地、科學地揭示和展示出來。
第二點,由于它(南海I號)整體展現(xiàn)了800年前的一段歷史,它的考古功能不可替代,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可以跟上!澳虾號”今天最大的看點就是讓人們充滿期待,這個期待不是僅僅考古學能夠完成的,必須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來進行這樣一項工作,使它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nèi)涵,能夠得到全面的揭示, 它不僅是考古學家期盼的結(jié)果,也是不同領域各個階層的期待。
第三點,南海I號進入博物館以后,并不是像挖土豆一樣,將船里面的文物都挖出來,而是按照整個科學規(guī)程來做。這個過程中能夠跟更多民眾見面了,這就把過去神秘的考古學內(nèi)容,能夠讓廣泛的民眾感受到,也使得考古學家的價值能被更多人理解。
發(fā)現(xiàn)珍貴文物,一般都是先把它圍起來,不要大家進去,請武裝力量來站崗,防止盜竊,同時,考古學家在里面小心翼翼地一層層剝離,把文物取出來,包裝好, 再小心翼翼地運到博物館,而后進行詳細地記錄,為考古報告做準備,再進行回填,但整個過程廣大群眾并不知道,這樣就沒法讓考古學融入社會。
但現(xiàn)在不一樣了,我們通過“南海I號”博物館的一個動態(tài)開發(fā)過程,使人們理解了古代文化是這樣輝煌燦爛,考古學家的工作是這樣有意義,我們這個地方有這樣一段值得人們回憶的歷史。
挖掘過程無時間表
記者:“南海I號”下一階段什么時候發(fā)掘?
單霽翔:這個過程沒有時間表,也沒有截止日期,這個過程是不斷隨著工作進程、文物發(fā)掘的重要程度和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來確定它的進程。就像意大利的龐貝遺址,已經(jīng)挖了150年了,也并沒有一個時間表,規(guī)定什么時候挖完,這個遺址還有三分之一都沒有挖掘。挖掘的過程也是科學研究不斷深入的過程,是人們認識和接受的過程。
試掘成功后才開館
記者:對“南海I號”進行打撈保護,究竟對文物有沒有損害?
單霽翔:首先,整體打撈本身就是對文物的保護,“南海I號”沉船的位置是海上運輸通道,水域的能見度非常低,它被偶然發(fā)現(xiàn)了,就遇到一些人為的干擾,因此,為了保護和提取它的標本,也投入了很大的力量,但每次水下挖掘都是對文物的一次損害過程,所以我們停止了。因為每次挖掘都需要抽淤泥,這樣就碰到很多瓷器,后來我們果斷停止,再經(jīng)過縝密研究,決定整體打撈。
這個研究非常艱難。交通部打撈局打撈這些沉船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但考古專家告訴他們船里裝的不是石頭而是瓷器,非常容易破碎。最后經(jīng)過多方論證,才采取整體打撈的方法。
而且為什么這么長時間,我們都不開館,因為必須有一個試掘的過程,在船上有個兩米探方成功了,我們才正式批準它開始考古挖掘。而且這個考古挖掘并不是大規(guī)模地、一次性地考古挖掘,而是可持續(xù)性地,充滿著課題意識的,充滿著學術精神的考古挖掘。
1∶1比例仿制
“南海Ⅰ號”
博物館的有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該館將仿制一艘“南海Ⅰ號”古船,同時包括大型歌舞劇在內(nèi)的“九個一”工程也在醞釀中。據(jù)悉,博物館初步設想將以1:1的比例仿制“南海Ⅰ號”古船,將古船設計成博物館的一個“輔館”。
-相關
文物專家寄語“南澳一號”
警惕盲目保護
做好前期分析
南方日報訊(記者/李培實習生/吳敏)昨日,中國博物館學會藏品保護專業(yè)委員會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在廣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博物館和文物保護研究機構(gòu)的6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廣東省博物館將“南澳一號”古沉船的打撈方案問計在場專家。
國家文物局科技專家組成員,故宮博物院科技部主任陸壽麟指出,對于“南澳一號”前期的分析非常重要,他做了一個形象比喻:生病要把病情以及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清楚,才能對癥下藥。將“南澳一號”的文物信息了解透徹,再談如何保護,才是上策!瓣P注文物不僅要關注它的本體,更要關注它所承載的歷史、藝術、科技信息,盲目保護,有可能投入越多,對文物的破壞越大。”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副司長羅靜如此寄語“南澳一號”的挖掘保護工作。
專題撰文(除署名外)記者畢式明 通訊員許廣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