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東
香港大學把“榮譽院士”授予了一位82歲掃地老太——這位真名叫袁蘇妹,外號“三嫂”的老太太,從未接受過學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會寫5個字,也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yè),只是44年如一日地為學生做飯、掃地。在頒獎臺上,這位82歲的普通老太太被稱作“以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是“香港大學之寶”。(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大多數(shù)人為這位老人而感動的同時,也有一部分人認為港大此舉有作秀之嫌。據(jù)報道,三嫂原是港大食堂的助理廚師,退休后轉(zhuǎn)為清潔工和宿舍服務(wù)員。按照我們的一般理解,院士是賦予在科學學術(shù)領(lǐng)域作出過杰出成就的知識分子的最高稱號,一位從事跟科學研究毫不沾邊的食堂師傅或者宿舍管理員,無論如何跟“院士”頭銜相匹甚遠。
的確,在我們這個沽名釣譽的浮躁社會,真正淡泊的人不多,多的卻是慕榮逐利的表演和作秀。我們說一個人如果做好分內(nèi)事,就是盡職盡責;而如果能竭盡己力地助人,就能算得上積德行善了。所以,港大對袁老太作出“為大學教育作出了特殊貢獻,用自己的生命影響大學堂仔的生命”的評語實不為過,這項殊譽包含著人性的良知,對平凡的尊重,對無私的感恩。
據(jù)報道,老人性格淡泊,兒孫滿堂,生活幸福,名譽對這位82歲已屆殘年的老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實用價值。同理,名噪多時的港大,也實在不需要靠頒發(fā)一個稱號為自己制造新聞。問題的根本在于,港大授予藍領(lǐng)老太“榮譽院士”,與其知識能力和學術(shù)成就無關(guān),而是強調(diào)她如何身體力行地把平凡的工作做出成就。港大打破學院派對院士的詮釋,不僅僅是對人們追求科學勿失精神和德行的一種提醒,似乎也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理念的現(xiàn)實回歸。
香港大學承認一位老太太的貢獻,其實也體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實——在港大的整個教育服務(wù)和管理體系中,教育的構(gòu)建是由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共同組成,他們理應(yīng)享受同樣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限于篇幅,本文有刪節(jié))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