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6日電 政府是否應當公開房屋成本?近日廣東和江蘇截然相反的兩種做法,把這一話題再度拋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今日出版的《中國證券報》載文指出,房屋成本公示,更多地是在考量各級政府在社會效率和公平之間的權衡;基于普通商品和社會保障的雙重定位,房地產市場也需要有形之手的適度介入。
不久前,廣東省建設廳以涉嫌侵犯企業(yè)商業(yè)秘密和影響公平競爭環(huán)境為由,否決了人大代表提出的公布房屋成本的要求;而江蘇省則以鹽城為試點,向社會公示了2004年以來開盤的97個樓盤的成本清單,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基準銷售價格以及上浮標準。
行為的對立背后是認識的對立。事實上,自去年福州市首開政府公布房屋成本之先河,社會各界就曾對此展開了激烈辯論。而歸納各種觀點不難看出,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的差異乃是矛盾的焦點所在。
毫無疑問,各級政府要在成本公開與不公開之間作出艱難的抉擇,首先需要解決價值取向的問題。而所謂價值取向,并不是一個“站隊”問題那么簡單。事實上,對政府而言,站在開發(fā)商和購房人利益鴻溝的哪一邊都有失偏頗、有失公允。房屋成本公示,更多地是在考量各級政府在社會效率和公平之間的權衡。
廣東省的做法暗含了政府對效率的推崇,其拒絕公布房屋成本也不能說沒有道理——當然,出發(fā)點是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商品房”。很顯然,任何普通商品的生產成本都是企業(yè)的商業(yè)秘密,是企業(yè)參與市場競爭的“罩門”,不能隨便宣之于口、更不用說公諸于眾了。
而江蘇省的態(tài)度又反映了政府對住房問題的另一種理解:一種超越了普通商品的理解。作為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住房無疑承載了一定的社會保障功能。當房價過快上漲將部分老百姓拒之門外時,較之效率,社會的公平理應成為政府第一位的選擇。公示房屋成本、犧牲一定的效率來換取公平有其必要性。
文章指出,除了價值取向,披露開發(fā)成本遭到的另一層詰難來自反對者對效果的懷疑,這其實是一個價值判斷問題。那么,成本公示是否對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產生積極影響呢?
答案是肯定的。從表面上看,價格由供需關系決定,成本似乎與價格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按照經濟學的邏輯,供給曲線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其位置和形狀是由成本決定的。簡言之,成本是決定價格的深層次原因。
回到現實中來我們可以看到,信息不對稱是促成房價上漲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信息不對稱中,成本信息的不對稱尤為嚴重。很顯然,在開發(fā)商和購房人的博弈過程中,開發(fā)商處于信息的優(yōu)勢地位,個別不良開發(fā)商甚至制造關于成本和需求的虛假信息誤導客戶,以謀求更高的價格和利潤。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成本公示的意義在于,擦掉開發(fā)商通過種種途徑傳達給市場的虛假供給曲線,還原其真實面目,使供需雙方有一個更公平的PK臺。在開發(fā)商揣度消費者愿意以多高的價格購買的同時,消費者也能相對準確地通過成本與價格的比較,去核算開發(fā)商的利潤和心理底線。
本來,按照市場的原旨,政府不應干預和調節(jié)供需雙方基于先天條件差異形成的信息不對稱。但基于普通商品和社會保障的雙重定位,房地產市場也需要有形之手的適度介入。
何謂適度呢?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在開發(fā)商的各項成本中,建安成本、營銷費用等內容是企業(yè)自身競爭力的體現,因此,這些類型的成本不宜公布;而對房價中最核心的土地成本,尤其是招拍掛之前取得的土地,則應是公示的重點內容。(曹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