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作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永久保留的“一軸四館”之一,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今竣工。這是繼世博軸竣工之后世博工程建設的又一個里程碑。至此,中國館與世博軸遙相呼應,與主題館、世博中心、以及即將竣工的演藝中心形成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群體。 中新社發(fā) 沈春琛 攝
中新社上海2月8日電 題:探秘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三大東方智慧
中新社記者 李佳佳
在眾人期待的目光中,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8日正式竣工。經(jīng)歷了782個日夜的等待,這座凝聚了中國元素與東方智慧的建筑,似一抹飛紅躍上黃浦江畔,接受世人的打量。
從2007年12月18日開工到2010年2月8日竣工,從打下第一根樁到主體結構封頂,從披上第一抹“紅”到空間交付布展,中國館“東方之冠”無論在施工、選材還是營造上,無不閃耀著“東方智慧”。
百里挑一“紅外衣”
“中國館不用‘中國紅’,是交待不過去的!钡靡嬗谥袊佬g學院副院長宋建明及其團隊的“慧眼”,在經(jīng)過了5次科技咨詢會后,中國館項目部和設計團隊從“故宮紅”中得到啟發(fā),通過對市場中上百種紅色材料色樣的分析,終于給“中國紅”下了準確的定義:正色之紅,一組多色,一脈相承,和而不同,艷麗而不失沉著。
考慮到中國館“斗冠”造型和整體視覺效果,宋建明建議,橫梁上的“中國紅”應從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淺,顏色既統(tǒng)一又有微妙的變化。如今再看這件“外衣”,盡管建筑外立面使用了四種顏色,但由于經(jīng)過了合理布局,加上光線、環(huán)境等因素,人們一眼望去,依然是渾然一體的“中國紅”。
絕藝“三斬斧”大臺階
作為中國館的標志性景觀,76級踏步、寬度達到72米的大臺階的質量與工藝堪比人民大會堂,因全部采用花崗石“華夏灰”制作而成,整體呈現(xiàn)出黑白相間的視覺效果。
承建商重拾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帶瀕臨失傳的民間絕藝“三斬斧”,經(jīng)由130位年逾半百的工匠純手工的“剁斧”工藝,楞是鑿出均勻、細致的紋理。據(jù)悉,運用此工藝,平均每一厘米寬度,就要斬上七刀之多;在一塊一米見方的石頭上,斬斧居然達到上萬刀,以此計算,整個中國館的大臺階加起來超過五千四百多萬刀。山東采集的原料、溫嶺的石匠外加上海青浦的制造,一塊石材從石頭變成臺階成品期間需要上百道工序,僅原始石料就相當于兩個澳門館的大小。
“新九洲清晏”造奇觀
“新九洲清晏”是中國館地區(qū)館的屋頂花園,取意于圓明園四十景之終景“九洲清晏”,寓“河清海晏,天上升平,江山永固”。該景觀以屋頂平臺開闊的中心廣場寓意內(nèi)湖水面,以九處園林景觀寓意九個島嶼,面積約2.7萬平方米,在世博會中主要用于人流集散,在會后則用于公共休閑活動。
中國國家館位居“新九洲”之首,取有“和諧”、“本”、“宗”之意的“雍”命名;然后依地勢與氣候把中國的典型景觀抽象成“田”、“澤”、“漁”、“脊”、“林”、“甸”、“壑”、“漠”八類,并為其加上“土”字旁造出新的漢字,依次給其余八個洲命名。八個洲分別種植相應類型的植物對各種地貌景觀進行具體演繹,如“澤”中種植水衫等濕地植物,“漠”中種植胡楊、檉柳等沙漠植物。曲徑蜿蜒于九洲之間,銜接了各種地貌景觀,行走其中,華夏山河的瑰麗畫卷依次展現(xiàn)在游人眼前。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