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巴黎5月20日電 此間中文報紙《歐洲時報》20日發(fā)表題為“國之殤”的社論,全文如下:
在四川大地震整整7天之后,從5月19日14時28分起,中華大地進入舉國同殤的72小時。行人佇立,車船鳴笛,半旗志哀,禁絕娛樂。
炎黃子孫們“頭七” 祭奠亡靈,本存于中華民族悼念死者之傳統(tǒng),但是此次國殤日的來臨,卻遠遠超出傳統(tǒng)之外,寫出了中國進步與文明史上新的一章。
回顧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歷史就會明白,可以被稱之為國殤日的日子并不罕見。但他們往往被君主之亡、精英之逝以及戰(zhàn)爭之歿所主導與淹沒。為自然災害中罹難的普通百姓舉行國殤祭奠,這是破天荒第一回。當我們再次撫摸擁有數(shù)倍死難者的唐山大地震尚未平復之傷口時就會知道,這次“舉國之殤”實現(xiàn)的是何等重要的跨越。
近日,海內(nèi)外媒體紛紛對中國政府宣布的這一國殤三日作出評論。很多媒體認為這是中國政府順應民意的體現(xiàn)。我們認為,此次國殤日的意義遠遠超出了這個層面。一個政府,為本國的死難者定下一次國殤之禮并不難。中國的鄰居緬甸,為悼念被風災奪去性命的數(shù)萬亡靈,同樣宣布了三天國喪。但對比緬甸救風災與中國救震災的前前后后,我們會掂量出這兩個國殤的不同分量。
此次國殤日的分量在于,中國的朝與野、官與民、老與少、富與貧、精英與草根、海內(nèi)與海外等歷來存在較大分野,而這次舉辦三天的全國哀悼卻高度凝聚了以上社會各階層的民心;它彰顯了近年來在中華大地日趨深入人心、終成集體共識的人本主義思想;顯示了具有普世價值的“人道主義” 強大的生命力。這種“人道主義”關懷在今日中國的集中釋放,給經(jīng)濟奇跡中的中華民族增添了新的道德和精神力量。這就是這次國殤日動人心魄的關鍵所在。
試想,此次抗震救災的鏡頭之中如果缺了舉國上下關于“一線希望,百倍努力”的宣示,缺了中國領導人兩小時之后奔赴災區(qū)、身先士卒的身影,如果沒有中國“鐵軍”不惜代價、肩扛手掘的血肉之軀,沒有數(shù)日內(nèi)捐款百余億的天文數(shù)字,沒有海外華人杜鵑啼血、愛心奉獻,沒有媒體夜以繼日、透明敬業(yè)的動人報道,沒有英雄母親、英雄教師的感人故事, 沒有此次抗震救災中中國人感動世界的種種表現(xiàn),都會使這次“國之殤”減輕分量和遜色。
新中國建立后,中國曾經(jīng)進行了一波波意識形態(tài)的遠行,在經(jīng)歷了歷次蔑視人道主義的政治運動之后,再次回到了長征的起點——人道主義。沒有一種高深的意識形態(tài)能脫離這個樸素的出發(fā)點。失去了人道主義關懷的意識形態(tài),都會成為無本之木。中國正是在找回自己的人道主義過程中體現(xiàn)出了中國特色。
在經(jīng)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革開放、經(jīng)濟發(fā)展之后,中國政府終于確立了“以人為本”理念為支撐的“民本”核心執(zhí)政方略。近年來,以胡溫為代表的中國領導層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理念,在執(zhí)政實踐中漸漸凝聚了民眾的共識,取得了國人前所未有的高度信賴。這才是此次中國“國之殤”的色彩如此凄美,以致感動世界的底蘊所在。
當中國人集體向此次大地震死難者默哀之際,他們完全可以以這次負載著上述歷史與人道關懷的最高國禮,告慰遇難同胞的在天之靈。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