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0月31日電 今天的香港大公報發(fā)表評論說,自從原上海浦東新區(qū)副區(qū)長康慧軍因為利用職權低價購房,涉及房產24套,被稱為“炒房區(qū)長”之后,有媒體稱,種種跡象表明,還有不少官員涉及炒房行為,官員炒房已經(jīng)成為腐敗癥候群。
文章說,從以前收取現(xiàn)金赤裸裸的受賄,到今天的“資金運作”,可以說許多官員的“經(jīng)營”手段也在“與時俱進”。如果說,官員潔身自好,用合法的收入、以合法的手段去投資、經(jīng)營,雖然有違公務員禁止經(jīng)商的相關規(guī)定,在經(jīng)濟自由社會,公眾還是能夠理解的。問題是,許多官員炒房根本就是說不清道不明,見不得光,是腐敗癥候群。
首先,炒房有可能成為官員洗黑錢的途徑。就目前的公務員收入水平,動輒拿出數(shù)百萬甚至過千萬資金來炒房,其資金本身是值得懷疑的。即使在收入較高的沿海地區(qū),如果完全靠工資,普通公務員要買一套房也決非易事(廣州天河一位副區(qū)長不久前就在媒體上坦言自己買不起房),何況動輒數(shù)套、十數(shù)套地購買?所以,可以肯定地說,官員炒房多半是因為屁股有“屎”,想通過炒房的形式洗白。
其次,低價進高價出涉嫌以權謀私、權錢交易。官員炒房,比起老百姓炒房,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們可以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最低的價格獲得房子,像報道提到,單價4萬元的房子有權的官員用2.5萬元便能拿下,這明顯就是權力干預下的典型的反市場行為。今年7月“兩高”出臺意見,對明顯低于市場價格購買的方式買賣房屋、汽車等,性質上屬于權錢交易,可以認定為受賄,所以說,這種行為本身就是腐敗。
此外,在政府千方百計調控房地產市場,打壓炒家,力圖降低住房價格、讓老百姓買得起房的情形下,官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帶頭進入炒房者行列,哄抬房價,從百姓身上漁利,這無疑是另一種形式的腐敗。小百姓還希望政府撐腰,平抑一下房價,可以安居樂業(yè),長此以往,還有啥指望?
腐敗“與時俱進”,反腐更要跑在前頭,不要總是等到爛成一片,才去“消炎”“止痛”。像官員炒房問題,在交易體制上,必須完善房地產權屬登記、交易記錄系統(tǒng),使得房屋買賣有據(jù)可查;在財產制度上,盡快落實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實行公務員財產的陽光政策;在監(jiān)督體制上,賦予公眾監(jiān)督權力,還原媒體的監(jiān)督功能;在執(zhí)法力度上,要加大,有法就要行,執(zhí)法就要嚴,否則法多亦無益;多管齊下,官員自然就會多些約束,腐敗也就會相對少一些。(練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