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自己的外交生涯:
“不會交流?你完蛋了!”
廣州日報記者:您一直很強調交流,記得您在書里講到一個例子,講我們國家的一些人包括官員,到外國去跟外國人交流的時候,經常用“天氣怎么樣啊”這樣的套話。那么您作為外交官,如何看待交流能力的重要性?
吳:一個外交官,會交流和不會交流,差別極大,一個會交流的外交官,可以在他所在的國家很活躍,到處見到他的身影。
你會看到媒體上有關于他的報道,他對公眾發(fā)表演說、到學校去講話,出現(xiàn)什么有關中國的問題,記者就來采訪他。他的活躍,可以讓世界更加感覺到中國的存在,外交官會交流很重要的。
我有一個好朋友,他當過葡萄牙的前任部長,他說:“你不會交流,‘完蛋了’,對公眾來講,不會交流你就沒有任何作用。”你說在家里誰知道你啊,所以我想外交官會交流是必備的。
廣州日報記者:作為外交官,您所說的會交流與普通人之間的交往,有什么區(qū)別?
吳:外交官的行為是國家行為,他的任務是促進中國與外國之間加深了解,減少中國崛起過程中的阻力,促進中國同世界的合作。
交流的目的是,第一,了解中國現(xiàn)在的狀況;第二,大家很關心中國向何處去,那么中國的方針是什么,要能夠跟人家講清楚;第三,他要跟人家講清楚,必須要懂得對方,知己知彼。
我怎么講人家聽得懂,怎么講人家聽不懂,不僅是翻譯成外文的問題,因為外國人和我們的思路不一樣,聽得懂的語言,還要是人家聽得懂的邏輯,聽得懂的事例來講。
還有一點是要誠,做外交官也是這樣,因為你不誠懇就交不到朋友啊。
廣州日報記者:聽說您任法國大使期間,跟希拉克總統(tǒng)夫婦的關系不錯,中法關系也相當融洽。那段經歷您是不是印象特別深刻?
吳:當然,我當了9年大使,從1994年到2003年,在法國干了四年零8個月,這是我最后一任在外交一線工作。而且這個時期兩國的關系發(fā)展的勢頭很好,所以我在大使的位置上也能夠對這種發(fā)展的勢頭予以促進,溝通雙方領導人的一些想法,做了一些促進的工作。
廣州日報記者:我看到您在書里講,如何去跟希拉克夫婦接近,了解他們,這段經歷對您對外交的認識有沒有什么促進或者改變?
吳:當然,人對問題的認識總是不斷深入的,1994年我出去當大使的第一任到荷蘭去當大使,一年下來,我總結了六個字,“調研、溝通、建議”。到了駐法國之后,我又加了兩個字:接待。因為這是中國特色,咱們大批的人走出國門。我在巴黎期間,每年接待光副部級別的代表團20多起。我從來沒有把這個當成包袱,我正好去向國內介紹法國,而且這些出去的人一般都有一定身份,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可以問很多問題。對外我可以總結出八個字,“調研、溝通、建議、接待”。
廣州日報記者:吳院長在您擔任國際展覽局主席的時期,中國人還很少在國際組織中擔任主官,在您看來,擔任這個主官對中國人是一種挑戰(zhàn),還是可以借之做很多事情?
吳:是一種挑戰(zhàn),當然這和能做很多事情是結合在一起的。國際展覽局1931年成立的,中國人沒有當過主席,亞洲人沒當過主席,發(fā)展中國家也沒當過主席,我就占了許多的第一。
我給你舉一個例子,2005年3月23號,愛知縣世博會在日本舉行。我在講話中提出世博會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有在非洲國家舉行過,我說讓我們共同努力,把世博會帶到非洲,要塑造那里的環(huán)境。摩洛哥后來就申辦了2012年世博會,雖然沒有成功,但是那是第一次,后來,很多人說只有你們中國人才會提出這樣的建議,替發(fā)展中國家著想。
廣州日報記者:我很好奇,您處理一個外交事件或者是突發(fā)事件的時候,信息如何收集,如何去思考,最后如何做出決定?
吳:一般遇到一個事情我不急于下結論,我聽,大家怎么看,包括自己的下屬。然后這個過程慢慢形成自己的想法,跟人家去交流。
有的時候我發(fā)表演說,我講了看會場的反應,是在認真聽,是在交頭接耳,還是搖頭、點頭,有些話講得人家覺得很有道理,有些話還需要調整,外交工作是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
我這個人特點不大容易滿足,生活有意思就在這里,總是能追求做得更好。
吳建民小傳
1939年出生于重慶。1959年畢業(yè)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
1961年到1965年,常駐布達佩斯世界民主青年聯(lián)盟總部,任代表翻譯。曾經在中國駐聯(lián)合國代表團(紐約)任二秘、參贊等職,任中國駐歐共體使團及比利時使館參贊。1991年到1994年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發(fā)言人。1994年到1998年,歷任中國駐荷蘭大使、駐日內瓦聯(lián)合國辦事處及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1998年到2003年,任中國駐法國大使。
現(xiàn)任外交學院院長、全國政協(xié)新聞發(fā)言人、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展覽局主席。 (記者 趙琳琳)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