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2日電 臺灣《中國時報》10月22日發(fā)表社論說,有不同意見,陳情、請愿、抗議都是民主常態(tài),但是,因為有不同意見而出手打人,是絕對無法容忍的事。大陸海協(xié)會副會長張銘清來臺參與學術會議,一路行來屢遭嗆聲,他自我解嘲是臺灣民眾給他“特別熱情的歡迎”,遭嗆者都能以如此心情面對臺灣民眾的不滿情緒,很遺憾的,民進黨地方民代竟煽動支持者如影隨形地抗議,甚至囂張到動手打人,躍上公務車踐踏泄憤;民進黨中央公職更以尖刻的言詞指來者是“敵”,如此行為已經算是客氣的了。沒想到,臺灣“民主”走到今天,“執(zhí)政”過的民進黨人,還能如此理直氣壯地自認打人有理。
社論摘錄如下:
民進黨從創(chuàng)黨伊始,最痛恨被批評是“暴力黨”,我們也不相信一而再、再而三發(fā)生的“個別事件”就是民進黨的本質,然而,這些反復發(fā)生的事端,從不見民進黨領導階層有效約束,甚至縱容公職激化民眾情緒,以攫取一己一黨之政治利益,尤其一○二五游行在即,作為政黨的領導者,豈容社會仇恨情緒因為這些無恥政客的政治動機,一再渲染、擴散?
說來諷刺,張銘清遭毆的地點是在全臺首學的府城臺南孔廟前,孔子教化為何物?打架紛亂的同時,正有一隊小學生魚貫進入參觀,嚇得孩子們左閃右躲,民進黨人想過沒有,這是什么扭曲的教育示范?民主講究的是數(shù)人頭,不是出拳頭,執(zhí)政八年了的民進黨,難道還學不會民主的真義嗎?
民進黨對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有強烈反彈,大可在“立法院”、甚至街頭游行,沖著馬政府嗆聲,拿來臺參加學術會議的張銘清當沙包,不是莫名其妙嗎?除了彰顯民進黨人的粗魯,還能達到任何目的嗎?把臺灣民主、臺灣形象踩在腳底下的無禮無文行徑,能叫愛臺灣嗎?
民進黨中央公職面對基層激昂失控的行為,無力阻止,竟還認為對方是“敵”,打人的行為“算是客氣”的了。大陸是不是“敵”,或許臺灣社會中還有若干不同見解,但是,不要忘了,海峽兩岸已經和解多年,兩岸在國際“外交”場域的競爭,用的也是文明人的方法,即使民進黨執(zhí)政,搞出“烽火外交”,用的也是鈔票而非大炮。更不要忘了,兩岸的冰融氣氛已成,五二○之后,民進黨籍的云林縣長蘇治芬還登陸推銷臺灣水果,不要說對方待蘇縣長為上賓,至少客客氣氣,沒拿出拳頭唬人。
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是快是慢,政商界和基層社會,或有不同見解,但是兩岸交流早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甫辭世的臺塑集團創(chuàng)辦人王永慶過世前,最遺憾的就是兩岸交流速度,遠遠在企業(yè)競逐世界競爭力之后。若非前“總統(tǒng)”李登輝的戒急用忍,臺灣產業(yè)發(fā)展或已進入新的里程碑,兩岸交流從李登輝執(zhí)政后期到陳水扁執(zhí)政八年,足足停滯了十數(shù)年之久,這十多年來,兩岸民間互通的腳步卻從來沒停過,馬政府就任以來,做的是政策松綁,即使馬政府不做,民間也不會拖延等待,只是讓政府管理機制更難上正軌,難不成,民進黨人真要兩岸人民互為敵人嗎?尤其是,當社會普遍期待開放大陸觀光客能更有效提振臺灣經濟之際,民進黨激進支持者的待客之道,不是嚇跑臺灣觀光的客人,而是嚇跑臺灣經濟復蘇的可能契機。
已有執(zhí)政八年經驗的民進黨到底深刻檢討過沒有?貪污和無止盡的族群動員,正是臺灣社會最厭惡而唾棄民進黨的主因,過去八年,因為扁政府的操作,讓社會仇恨升高到難以彌平;扁政府下臺了,卻還讓陳水扁為了扁家弊案解套,擴大深綠動員,激化對立情緒,硬生生摧毀一個曾經深受民眾期待的“本土”政黨的本質,民進黨卻還無知無覺地陷入打架政黨的惡性循環(huán)。
八年多前,民進黨贏得“總統(tǒng)”大選,靠的并不是拳頭,而是理念;民進黨如今失去政權,難道連理念都喪失了嗎?失志者必須奮勵圖強,如果民進黨還想重新站起來再出發(fā),請記得:臺灣,已經是一個文明社會,拳頭打不出道理,仇恨情緒不可放任蔓延,請回到那個曾經被人們深切期待、講理的民進黨。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