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1日電 美國《僑報》12月11日發(fā)表社論《變與不變:中國經濟轉軌釋出雙重信號》說,雖然經濟全球化帶來危機全球化,但中國仍會堅持30年來的對外開放之路,而不會訴諸閉關自守或貿易保護主義。有所變革,有所堅守,這應該是中國在這場危機面前的應對藝術。
社論摘錄如下:
所有關于中國未來經濟政策的猜測都在昨天(10日)畫上句號——為期三天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天閉幕。自金融危機被證實沖擊中國實體經濟以來,各界對這場中國最高級別的經濟會議便充滿期待,盡管它的很多懸念已被密集出臺的刺激經濟政策所透支。
過去幾個月,中國社會呈現(xiàn)出一種復雜的心理現(xiàn)象:持續(xù)悲觀的宏觀經濟數(shù)據使人們對明年中國經濟的走勢擔心有加,即使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報告形成的當天,仍有中國海關公布的出口增長七年來首次告“負”、進口亦同比大幅下降的嚴峻事實,而外界預測接下來公布的其他經濟數(shù)據亦不樂觀。而令人欣慰的則是政府及時出臺了一系列大膽、有力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關于中國經濟未來走向的定論似乎變成了經濟數(shù)據與政策效應之間的博弈。當前者占據上風時,市場上一片哀鴻;當后者居于強勢時,市場即投信任票。
形成這種特別心理的原因在于,本輪中國經濟周期由盛轉衰的過程如此急劇,就意味著過去在經濟擴張過程中所積累的過剩,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清除,而承擔下行和通縮壓力的經濟環(huán)境顯然很難快速消化這種過剩。尤其是,過去多年,中國經濟一直保持兩位數(shù)的高速增長,甚至幾度為增長太快而煩惱,忽然間“保增長”成為一種需要極力去維護的目標,這種落差是很多新興市場國家從未碰到的,因此,相關政策推出的時空、力度的掌握尤其重要。
從“憂增長”到“保增長”,首先要確定的是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機遇還在不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答案是,中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仍然在,不會因為這場金融危機而發(fā)生逆轉。來自中國高層的判斷無疑提振了各界對中國經濟調整的信心。
從“憂增長”到“保增長”,還要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的答案是,把“擴內需”作為根本途徑,把“調結構”作為主攻方向。擴大內需在中國經濟社會已成共識。目前來看,盡管此前出臺的大部分刺激經濟政策的生效節(jié)點都在明年,實際效果要屆時才能看得更加清楚,但這些財政政策無疑會對總需求形成一定的支持;貨幣政策層上,亞洲金融危機后,中國央行以三個月來連續(xù)四次降息的速度和力度宣告中國第二次進入降息周期,釋放出強烈的保增長、防通縮信號,微觀層面上也為企業(yè)現(xiàn)金流提供了重要保護,可防止需求在短期內的快速下滑對企業(yè)形成致命打擊。
從“憂增長”到“保增長”,調整結構的重要性仍有待強化。實際上,中國此輪經濟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機沖擊,另一方面也是現(xiàn)有增長模式自我調整的需要。換言之,即使沒有這場金融危機,中國經濟一樣面臨結構性調整,即以經濟刺激帶動社會向消費型轉化。
從“憂增長”到“保增長”,并非是過去所有的經濟政策都要改變。典型如,人民幣近期出現(xiàn)短期下跌行情,引發(fā)了市場上關于中國正轉變其外匯政策以支持出口企業(yè)的猜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wěn)定。這樣的表態(tài),既避免了可能的外資撤離狂潮和與主要貿易伙伴的摩擦,也維護了中國10年前就表現(xiàn)出來的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再有,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的表述,也再次釋出強烈信號:雖然經濟全球化帶來危機全球化,但中國仍會堅持30年來的對外開放之路,而不會訴諸閉關自守或貿易保護主義。有所變革,有所堅守,這應該是中國在這場危機面前的應對藝術。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