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不得從本網(wǎng)直接下載使用, 如欲轉(zhuǎn)載請與原刊發(fā)媒體聯(lián)系。)
在中國與西方打交道的歷史上,曾任大清兩廣總督的葉名琛留下了百年笑談。據(jù)說當(dāng)年洋人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擔(dān)負(fù)與洋人交涉使命的這位朝廷大臣采取的對策是“不死,不降,不走;不戰(zhàn),不和,不守”。但最后,他還是走了,被洋人擄去,放逐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洋人對這位俘虜非?蜌,不但沒有把他關(guān)進(jìn)牢房,還尊重他的意愿,允許他帶上自己的糧食和日用品甚至仆人。一年多之后,葉自帶糧食吃盡,不食而死。在洋人的地盤上生活的這段時間里,他每日寫字作畫,自詡為“海上蘇武”。蘇武是漢朝使節(jié),出使匈奴時被扣押,在那里放了十多年的羊。而葉是朝廷的疆臣,雖然有與洋人交涉的使命,但非奉朝廷之命出使到加爾各答。二人境遇完全不同,葉牽強以“蘇武”自詡,說明他到死并沒有明白與自己交涉的洋人是什么人。在葉被擄去的同時,大清朝廷也扣押了英法聯(lián)軍派出的“蘇武”。把這些“蠻夷蘇武”關(guān)入大牢定罪時,其中一項罪名居然是“叛逆”。非我國人,何來“叛逆”?這說明大清朝也沒有弄明白對方是什么人。結(jié)果在沒弄明白洋人為何人、為何來的情況下,自認(rèn)為是“天朝上國”的清朝屈從了西方的刺刀的硬實力,放下了架子,被莫名其妙地拉進(jìn)了人家的國際體系。從此以后,中國千年古文明與西方現(xiàn)代文明開始了吸收和被吸收的碰撞歷程。
中國也應(yīng)該使用自己的軟實力
在近百年的碰撞歷程中,雖然葉的故事沒有拷貝,但對于兩種文明如何打交道,卻始終是國人未能解決的難題。今天,我們幾乎拋棄了長袍馬褂,穿的都是“西”裝;我們的飯桌上,流傳千年的咸菜巋然不動,但西方的面包牛奶卻日漸形成壓倒之勢;我們的交通工具中,能夠讓一個人為之自豪的是真正西方國家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比如誰擁有一輛德國原產(chǎn)的寶馬汽車,他就是讓人傾慕的很“牛”的人;就連我們用來傳承文明的教育,無論從兒童還是到大學(xué),也是西方化的英語授課最具吸引力。我們天天用美國人發(fā)明的軟件記錄處理我們的工作,記錄我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保存我們的秘密,而美國人連購買聯(lián)想生產(chǎn)的計算機硬件都不肯,理由就是怕因此“泄密”。由此來看,我們的國門開了,我們的心也開了。西方人用槍炮的硬實力打開了我們的國門,用隱匿于吃喝用度中的軟實力敲開了我們的心門。當(dāng)美國一位智人(屬于智庫,所以稱為“智人”)告誡其國“軟實力”下降時,我們也想起自己也有軟實力,也應(yīng)該使用一下軟實力。于是,先讓美輪美奐歌舞文化走出去。具體做法是政府買單,派出“軟實力大使”到各國辦文化節(jié)、演出。且不說那些穿著西式演出服的歌者是否能夠讓不知漢語什么模樣的西方人明白中國文化到底是什么樣的,但至少讓他們領(lǐng)略了中國不再落后,甚至有了些實力。
我們的軟實力仍然有限
其實,我們還沒有認(rèn)真思考我們的軟實力是什么。在如何使用軟實力上更是如盲人摸象,總一味認(rèn)為,我們認(rèn)為人家喜歡的或者我們喜歡的就是人家能夠喜歡接受的。不過,雖然中國的咸菜端上西方的餐桌還不知是不是未來的事情,但在國際外交上提出使用軟實力的概念卻足以讓西方人嚇了一跳。畢竟,我們是大國。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句中國俚語想來外國人也通曉。于是乎,我們采取睦鄰政策、我們使用和諧外交,用意很好,單個國家接受起來也覺得中國非常友好,可為什么西方人卻總要把這種友好說成“威脅”呢?中國的長袍馬褂不可能在世界風(fēng)行,全世界會唱漢語歌曲的人肯定沒有中國會唱英語歌曲的人多;我們生產(chǎn)了很多東西被西方國家的人使用,但版權(quán)是他們的,中國人出口賺取的外匯只是廉價勞動力的轉(zhuǎn)化而已。相比而言,我們的所能展現(xiàn)的軟實力實在有限,又談何“威脅”?一位美國記者提出了獨到的見解,他說:中國沒有什么軟實力,他們只不過在“柔軟地”使用實力。
不過,無論如何,他們還是承認(rèn),中國有實力了。
(摘自香港文匯報;作者:魏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