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奧斯卡之夜又將來臨,電影再一次成為眾人關(guān)注的焦點,雖然奧斯卡有七宗罪,但它的七種武器卻在熠熠發(fā)光,畢竟我們還有七重懸念可想,七場較量可看……
一、暴食
似乎所有的好萊塢明星都把保持體形當做生命中的頭等大事。所以當伊麗莎白·泰勒和簡·方達這些當年影后,因事業(yè)衰落而染上暴食癥,最終從銀幕上淡出的時候,留給世界的是另一種悲劇。而1994年湯姆·漢克斯靠極度的節(jié)食,創(chuàng)造出《費城》中那個瘦成一把骨頭的愛滋病患者,并因此獲得奧斯卡影帝,則從相反的角度批判了暴食的劣行。
不過有時候暴食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奧斯卡白紙黑字的規(guī)定,評委們只有看過所有被提名的影片才有資格投票。年初的棕櫚泉電影節(jié),一下子首映了幾十部各國選送的最佳外語片候選影片――不暴食怎么行?不填鴨怎么辦?
二、貪婪
金子!金子!奧斯卡金像獎是金子做的,誰見了能不眼紅?所以當2000年第7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前夕,負責(zé)運送小金人的卡車司機蘭登特就真對這些金光燦爛的小人兒下了手。55尊金像被盜,柯達劇院險些迎來一個有奧斯卡而無金像獎的夜晚。幸虧老天有眼,一位流浪漢在垃圾堆中找到了被藏匿的小金人,讓所有人長出了一口氣。不過該流浪漢因此得到的5萬美元獎金,還沒捂熱就又被別人偷走――貪婪身后總還有更大的貪婪。
而那所謂的“金像”,其實是錫、銅、鎳、銀的合金,表面鍍了層24K的純金而已。論價值,不過幾百美元。
三、驕傲
1935年,37歲的弗蘭克·卡普拉帶著他導(dǎo)演的《一日貴婦》參加奧斯卡競爭。當頒到最佳導(dǎo)演獎時,頒獎人打開信封,然后俏皮地對臺下喊:“弗蘭克,快來呀!”
弗蘭克·卡普拉信心十足地朝臺上走去了,但一秒鐘之后他聽見了獲獎?wù)叩娜焊ヌm克·里奧德(《氣壯山河》)。
整整一年后,當弗蘭克·卡普拉終于憑《一夜風(fēng)流》獲得第8屆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稱號時,同一位頒獎人又喊出了同樣的話:“弗蘭克,快來呀!”,但是這一次“弗蘭克”沉靜多了。他直到聽見自己的名字完完整整地被念出來,才猶豫著離席上臺――此后他又獲得過兩次金像獎。但1935年那樣的驕傲,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四、懶惰
這是一個可怕的,從來沒有證實過的傳說:1993年瑪麗莎·托梅獲得的第65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金像,原本是應(yīng)該屬于《丈夫與妻子》中的朱迪·戴維斯的――頒獎嘉賓在現(xiàn)場不小心(?)念錯了名字,學(xué)院獎評委會也將錯就錯地把真相掩蓋起來。至于原因,最簡單的解釋是懶惰,最復(fù)雜的解釋,可以寫一本書。
五、放蕩
這個字眼的使用要謹慎,搞不好就要負法律責(zé)任。然而奧斯卡的歷史上,似乎放蕩的角色更容易被評委承認。伊麗莎白·泰勒演過《青樓艷妓》,《離別拉斯維加斯》讓伊麗莎白·休凌辱受盡,朱迪·福斯特扮雛妓一炮而紅(《出租汽車司機》),金·貝辛格得獎也全靠淪落風(fēng)塵(《洛城機密》)。至于為什么不太好說,可能因為評委大多數(shù)都是男人。
六、嫉妒
瓊·芳登和奧莉·德·哈維蘭,她們是年紀只相差一歲的同胞姐妹,她們是好萊塢那些最璀燦的金發(fā)美女中的星辰――但與此同時她們也是“嫉妒”這個字眼最好的詮釋。1941年,姐妹倆同時競爭奧斯卡影后,而瓊·芳登憑借《深閨疑云》最終戰(zhàn)勝妹妹的《留住黎明》。她事后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在臺上的時候,奧莉的眼睛一直盯著我,我猜她當時一定恨死我了。”
盡管奧莉·德·哈維蘭以后終于又拿到了兩次奧斯卡影后金像,但1941年的爭斗是決定性的,這一對姐妹從此終身不睦,直到死亡把她們分開。
七、憤怒
1971年,當?shù)?3屆奧斯卡頒獎典禮舉行的時候,但代替影帝喬治·C·斯科特走上臺來的,卻是一位黑發(fā)的陌生女子。她自稱某印第安部落子民,并代表斯科特宣讀了一封“因美國政府的印第安種族政策”而拒絕出席頒獎典禮的信件。最具戲劇性的,媒體事后證實,該少女乃是如假包換的移民后裔。
兩年后發(fā)生同樣的“拒絕出席”事件,主角是當屆影帝馬龍·白蘭度(《教父》)。今天,我們很有可能看到丹尼爾·戴-劉易斯成為這份名單上的第三個人。因為他已經(jīng)表示,如果美國對伊拉克開戰(zhàn),他就不會出現(xiàn)在23日晚上的柯達劇院――救得了靈魂,救不了世界,奧斯卡影帝和準影帝們的憤怒,不過如此。
七場較量和七重懸念
一、秀才VS兵,誰能打得贏?
看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時光》和《鋼琴師》均為表現(xiàn)內(nèi)心自省、揭示人性的文藝片,與《紐約黑幫》、《指環(huán)王:雙塔奇謀》、《芝加哥》所代表的大場面、高制作、視覺效果超群的所謂“大片”,一文一武,涇渭分明;仡櫧陙淼内厔,文藝片似乎稍勝一籌,但《泰坦尼克號》和《角斗士》的勝出,說明“大片”也并非毫無機會。秀才遇到兵,誰能打得贏?
二、奧斯卡VS金球,是否還要頂牛?
馬丁·斯科塞斯已經(jīng)60歲了,60年來他從未像今天這樣,離奧斯卡最佳導(dǎo)演的寶座如此之近。盡管《紐約黑幫》只是中流水準,但今年他獲獎的呼聲卻是前所未有的高。作為好萊塢最杰出的導(dǎo)演之一,他此前四次獲提名,四次與勝利失之交臂。奧斯卡,總不能太讓人寒心。目前他的最大敵人有兩個,其一是《時光》的導(dǎo)演斯蒂芬·戴德雷;其二,則是他兩個月前剛剛獲得的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導(dǎo)演獎座――近年來,奧斯卡與金球獎在“最佳導(dǎo)演”的獎項上總是分道揚鑣,你給了我就不再給。如果馬丁·斯科塞斯能最終捧得奧斯卡金像的話,那么他打破的,將是兩個紀錄。
三、黑幫老大VS單身老爸,究竟獎落誰家?
今年最佳男主角獎的競爭很簡單,《紐約黑幫》中扮演一號反角,黑幫頭目“屠夫”比爾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以及《關(guān)于施密特》中孤身駕車出席女兒婚禮,尋找人生價值的杰克·尼科爾森。他們都是好萊塢的資深演員,都有過奧斯卡影帝的“前科”,也都在今年的提名影片中對自己有所突破,獲勝的機率一樣高。
四、美女作家VS家庭主婦,不知誰勝誰負
為了扮演《時光》中的維多利亞時代作家弗吉妮亞·沃爾芙,妮可·基德曼墊了鼻子改了容貌,從人性到死亡,演得滿座嘆服,這女人,該得獎了。不過朱莉安娜·摩爾就不該得嗎?《遠離天堂》中的50年代南方主婦,丈夫是同性戀,與黑人男友的感情又為世道不容,單薄的身軀擔(dān)著兩大社會難題,你來試試看。
五、外星狂魔VS日本妖怪,難說誰勝誰敗
有意思的是,與商業(yè)氣息越來越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相比,最佳動畫長片獎的藝術(shù)品味反倒要高出一籌。迪斯尼公司的《星際寶貝》,在對傳統(tǒng)的反諷與解構(gòu)方面,幾乎就是去年贏家《怪物史萊克》的翻版。但誰料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宮崎峻的《千與千尋》推遲一年在美上映,恰好與迪斯尼站在了對手的位置上。同樣的怪力亂神,同樣的神奇瑰麗,同樣的“尋找自我”的主題,夏威夷的海水和神道世界的澡堂,哪一個更高深莫測一些?
六、說英雄,誰是英雄?
在3月23日的那個夜晚,沒有任何一個獎項,會像最佳外語片獎那樣,讓無數(shù)中國人牽腸掛肚?湟部鋲蛄,罵也罵盡了,賺也賺足了。無論張藝謀最終能不能走上那個領(lǐng)獎臺,可以預(yù)料的是,將會有若干人心滿意足,有若干人義憤填膺,有若干人默默無語。此外,還有若干人會成為事后諸葛亮。
七、黑VS白,何日君再來?
整整一年前,第7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成了黑色人種的天下。影帝丹澤爾·華盛頓,影后荷爾·貝莉,終身成就獎西德尼·波蒂埃,連主持人都請來了“黑珍珠”烏比·哥德堡重做司儀。然而這“黑旋風(fēng)”只刮了一陣,就匆匆地收了場。2003年,柯達劇院的主持人換成了白皮膚金頭發(fā)的史蒂夫·馬丁,走上領(lǐng)獎臺的也不會再有黑人明星――他們連一個提名資格都沒有獲得!奧斯卡重新變成了白人的天下。當然,你可以解釋說:這只是巧合。
奧斯卡的七種武器
長生劍:《普通人》(1980)
1981年初,53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名單公布的那一天,當羅伯特·雷德福一邊駕駛著汽車,一邊聽到電臺里把他執(zhí)導(dǎo)的第一部影片《普通人》貶得一錢不值的時候,幾乎狂怒得想把汽車撞到路邊的樹上。幸虧他沒有,那一年《普通人》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在內(nèi)的四項大獎!把荻鴥(yōu)則導(dǎo)”的羅伯特·雷德福,也從眾多偶像明星中脫穎而出。
孔雀翎:《沉默的羔羊》(1991)
一個描寫連環(huán)殺手的故事,到了謝幕的時候,人們卻發(fā)現(xiàn),真正的主角竟然是那個一直在地牢里微笑著的吃人醫(yī)生。這是一部把死亡、恐懼、神秘主義和絕美揉合在一起的影片,它具有那種宛如來自地獄的黑暗力量,讓你在極度的驚駭當中,又忍不住要透過指縫,偷偷向銀幕上看去。《沉默的羔羊》在第64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最佳男女主角四項最重大獎。
碧玉刀:《亂世佳人》(1939)
任何話語來形容這部史詩般的影片都是多余的,它和費雯麗、克拉克·蓋博一起,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像征――那是一個同時創(chuàng)造了神話和眾神的時代。美人如玉劍如虹,至今思憶若夢。
多情環(huán):《西區(qū)故事》(1961)
羅米歐與朱麗葉來到當代的紐約,古老的悲劇重新演繹。這部源于經(jīng)典的音樂片,其中的《瑪麗亞》、《美國人》、《今夜》等歌曲,又為電影史創(chuàng)造了新的經(jīng)典。愛情與死亡,是電影的永恒主題,更何況其中還摻入仇恨的火焰。人性宿命的環(huán),沒有人能逃脫出去。
離別鉤:《卡薩布蘭卡》(1943)
他和她在巴黎離別,然后又在遙遠的卡薩布蘭卡相聚。男人把女人以及她的丈夫送上了逃亡的飛機,自己卻留下來面對蓋世太保的槍口。漢弗萊·鮑嘉和英格麗·褒曼飛機場上的著名訣別場面,被包括伍迪·艾倫在內(nèi)的無數(shù)后人反復(fù)引用――離別是為了相聚,只要能相聚,再痛苦的離別都可以忍受。
霸王槍:《泰坦尼克號》
這部影片在電影史上的價值要遠遠超過它自身的藝術(shù)水準。它同時為美國電影市場開創(chuàng)了兩個時代:圣誕檔期的時代,以及電腦視覺特技“大片”進入奧斯卡神殿的時代。
拳頭:《洛基》(1976)
貧民窟的小混混洛基中了“大獎”,黑人拳王阿波羅挑中他當挨打的對象,來進行一場表演賽。這是另一種底層賤民的奮斗故事,洛基沒有贏得拳賽,但《洛基》卻贏得了那一年的奧斯卡獎。這同時也是西爾維斯特·史泰龍與奧斯卡影帝最接近的一次,此后他又拍了《洛基》的幾部續(xù)集,但已經(jīng)完全墮落到好萊塢的平庸水準。就像他的“蘭博”系列一樣,肌肉越來越多,精彩越來越少。
來源:青年時訊 作者:王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