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8日電 “公投”最近再度成為臺灣島內政治斗爭的焦點與中美高度關切的問題。今日的人民網刊登了一篇名為王建民的文章,對最近臺當局聲稱將大搞“公投”進行了解析。
文章指出,此次“公投”不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要即將付諸行動;“泛藍”陣營不再完全反對,而是有條件支持;“公投”不再僅僅是一場政治斗爭,而是會直接影響明年臺灣領導人的“選舉”結果。
民進黨為何急于搞“公投”?
“公投”特別是關于臺灣前途的公民自決(理想化的“公投”)是民進黨一貫的政治主張與謀求臺灣獨立的重要手段,其工具性更勝于目的性。過去,民進黨將“公投”作為奪取政權的手段,現(xiàn)在則是作為對抗“泛藍”陣營與反制大陸的工具。
去年8月23日,陳水扁拋出臺灣與大陸是“一邊一國”的同時,首次提出“認真思考‘公投法’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這是一個重要信號,陳水扁有意為舉行“公投”進行輿論試探與鋪路。
隨著臺灣明年“大選”的逐漸逼近,陳水扁日前正式打出“公投牌”,表示要在2004年臺灣領導人“選舉”前一并舉行“核四”等“公投”。文章分析稱,民進黨之所以將“公投”與選舉掛鉤,之所以如此焦急地推動“公投”,其目的不外乎:
一是希望扭轉目前選舉的不利局面,轉移民眾對經濟與失業(yè)不滿情緒,以便在亂中取勝;
二是制造“泛藍”陣營反改革、反民主及反“公投”的印象;
三是給“反核四”的基本教義派一個交代,穩(wěn)住“臺獨”勢力票源;
四是開創(chuàng)“公投”先例,為未來臺灣進一步的主權(統(tǒng)獨)“公投”創(chuàng)造條件,即美國所稱的“切香腸理論”,一步步的向統(tǒng)獨“公投”逼近。
“泛藍”對“公投”立場與策略的轉變
對于陳水扁打出的“公投牌”,“泛藍”陣營事先沒有一套預案,一度陷于被動,先是痛批民進黨要搞的“公投”是“違憲”違法,堅決反對;后又轉為“7月立法,8月‘公投’”,等于表示有條件支持;進而連戰(zhàn)與宋楚瑜共同宣布“‘公投’排除統(tǒng)獨議題,且‘總統(tǒng)’大選前不得舉辦公投”;接著提出“不阻擋,不拒絕,不負責”的“三不政策”,沒有一個明確的對應策略。
不過,“泛藍”陣營很快從惡夢中驚醒,不再愿意背負反改革、反“公投”的沉重十字架,也看準民進黨不敢真正舉行統(tǒng)獨“公投”的弱點,因此改變開始反對“公投”的立場,提出有條件支持“公投”,即“統(tǒng)獨與核四問題一并公投”;提議將“公投法”與財經六法一并在“立法院”臨時會議審議,但不主動提出自己的“公投”方案,而是支持民進黨或“臺灣團結聯(lián)盟”的“公投”方案,逼陳水扁就“統(tǒng)獨”立場表態(tài)。從中可以發(fā)現(xiàn),經過一番內部整合,“泛藍”對“公投”的立場與策略逐漸形成:一是不再反對“公投”;二是依法舉行“公投”,即支持“公投”立法;三是將“公投”與選舉脫鉤;四是“公投”后果由民進黨負責;五是逼陳水扁在統(tǒng)獨問題上表態(tài)。
臺灣要搞什么樣的“公投”?
在臺灣,“公投”花樣百出,各政黨先后提出“咨詢性公投”、“防御性公投”、“攻擊性公投”、“責任性公投”、“統(tǒng)一公投”、“臺獨公投”、“公共議題公投”、“重大政策公投”、“民生議題公投”,更有“核四公投”,“加入WHO公投”與“‘立法院’席次減半公投”等等,讓人霧里看花,搞不清臺灣要進行何種“公投”?如何進行“公投”?
民進黨的“公投牌”本來很簡單,盡管有為未來實現(xiàn)真正的“臺獨”鋪路的陰謀,但主要還是出于“選舉”考慮,僅有意進行“核四公投”與“加入WHO公投”。不過,民進黨的這張牌一出,立即引起美國的不滿與警惕,警告臺灣不要搞任何形式的“公投”,盡管民進黨對美國表示了“不滿”,認為這是公民的“基本人權”。
據(jù)了解,目前民進黨制訂的“公民投票法草案”,將“公投”分為三個層次。
一是法律意義上的創(chuàng)制、復決“公投”,即重大政策與民生議題的“公投”,只要有2%的公民連署,可由行政機關辦理“公投”,其中在復決部分也可由“行政院”提出,經“立法院”同意確定,其實就是為“行政院”推動的“核四”等“公投”創(chuàng)造法源依據(jù)。
二是屬“憲法”層次的“公投”,包括變更“國號、國旗、國歌”及“國會”席次減半等,因涉及“修憲”,需要有4-5%的公民連署,不能由“行政院”提出,即可付諸“公投”。
三是有關主權的“防御性公投”,即在“國家遇到緊急危難時”,不須公民連署,而是由“總統(tǒng)”經“行政院”同意,得就“國家安全事項”提出“公投”。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進黨將有關更改“國號、國歌”與領土的“臺獨條款”一分為二,將更改“國號”等“獨立公投”視為“修憲”,要將提案交付民眾;后者即涉及主權的“統(tǒng)一公投”則由“總統(tǒng)”掌握,這不僅是“總統(tǒng)”的擴權,而且是將真正“改變現(xiàn)狀公投”(確認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改變現(xiàn)狀即尋求統(tǒng)一的公投)由“總統(tǒng)”決定,靈活性最大,變數(shù)最多,風險最高。
目前民進黨當局也正式確立了“公投”的三項大原則,即“公投”不超越“四不一沒有”的政策底線,“重視臺海安全”,“不針對統(tǒng)獨與修憲”進行“公投”。其實這是在美國壓力下,民進黨對美國的表態(tài)與承諾。
在上述框架與原則下,日前臺灣“行政院”正式公布了“公民投票實施要點”,即在明年“總統(tǒng)”大選時,一并舉行加入WHO、“核四”續(xù)建與否與“立法院”席次減半等三項議題的“公投”。
陳水扁表示,通過“公投”臺灣將由間接民主轉化為直接民主,使人權和民權更強化。在理論上看似合理,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政治語言,實務上則有更多的爭議與風險。就目前形勢觀察,除了“臺灣團結聯(lián)盟”要求舉辦“臺灣正名公投”外,其他三大政黨沒有一個敢公然舉行統(tǒng)獨“公投”,只不過是選舉策略的運用而已。目前,民進黨當局“公投”決心已定,實施已不可避免。然而,“公投”的實施,并不是臺灣之福,更不是人權與民主的升華,而是臺灣新的亂源開始,人民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同時,文章指出,“公投”引發(fā)的問題還不至此。“公投”大門一開,未來“公投”作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將更盛。臺灣的社會爭議將更頻繁,社會更加動蕩。不論何種“公投”,不論結果如何,反對的永遠會反對,會抗議;支持者永遠會支持,就像“核四”一樣,并不會因為“公投”續(xù)建,反核心人士就停止抗議。作者在文章中指出,未來臺灣可能陷于“公投”的怪圈,人民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與犧牲品,并承擔“公投”所帶來的災難與社會成本,臺灣可能從此更加衰落,何談民主權利的提升?
文章在最后指出,在“選舉”競爭激烈與政治陣營分明的臺灣,“公投”已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因此不論何種“公投”,都不會有滿意的結果,都是一場激烈的論戰(zhàn)與沒完沒了的爭議!肮丁笨赡軙蔀榕_灣未來永久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