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并注明摘自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臺灣島內的“選戰(zhàn)”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陳水扁為撈取選票,擺出“急獨”架勢,并拋出“臺灣正名”、“公投”、“制憲”等議題,頻頻觸及兩岸關系的底線。
本刊記者/李兵
陳水扁上臺三年多以來,在“漸進式臺獨上”多有動作,比如“在護照上加注臺灣”、提出“一邊一國”論、鼓勵“臺灣正名”游行等。與此同時,臺灣經濟卻萎靡不振,失業(yè)率持續(xù)攀升。
2004年“總統(tǒng)”大選的序幕剛揭開時,陳呂配落后連宋配約10個百分點,令陳水扁焦慮不安。陳為謀求連任,拉抬低迷的選情,擺出由“漸獨”向“急獨”轉變的樣子,不斷地利用“統(tǒng)獨議題”博取民眾的關注。
陳水扁的潛在考慮
今年11月,陳水扁到美國和巴拿馬搞所謂的“欣榮之旅”和“過境外交”,在美國的演講中就表露出要進行“公投”和制訂“新憲法”。他提出要在2006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時“催生臺灣新憲法”,在2008年5月20日正式實施。
這一利用國際場合兜售“公投”主張的作法,在島內引起相當震動。親民黨立委張顯耀痛斥這是民進黨的“臺獨建國時間表”,批評陳水扁把臺灣人民的生命財產綁在政治豪賭的戰(zhàn)車上。
臺大教授張麟徽認為,陳水扁全力推動“公投制憲”有兩大原因,一是為鞏固“臺獨”基本教義派的票源,轉移人們對陳水扁施政不滿的視線;二是為不斷誘使大陸做出過激反應,繼續(xù)制造和煽動悲情,為其制造綠色恐怖和去中國化服務。
事實上陳水扁還有更潛在的考慮:他試圖為大選設定議題,來掌握選舉的主導權。再者,作為民進黨主席,陳水扁此舉實質是以“人權、民主和自決”的幌子,通過公民投票,以“新憲”取代現(xiàn)在的“中華民國憲法”,徹底從一個中國的法律框架中抽出來,達到“臺獨”的目的。
美國的誘導
美國是影響臺海局勢的關鍵性外部因素,陳水扁也一直把美國當作“臺獨”的靠山。但是,美國的兩岸政策始終是以美國的國家利益為出發(fā)點的。在當前,維持兩岸現(xiàn)狀,不統(tǒng)、不戰(zhàn)、不和、不獨,才最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9·11”事件發(fā)生后,中美在反恐、朝核問題、貿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斷加深,布什對中國的定位也由戰(zhàn)略競爭對手調整為建設性的合作伙伴,而維護臺海局勢穩(wěn)定,符合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
陳水扁的政治訴求,決定了他是臺海穩(wěn)定的破壞性因素。美國也看出了陳水扁“有意拉美國下水”,因而對前往去美國訪問的大陸學者透露,假如陳水扁的動作與美國利益相沖突時,將會“不客氣地促扁收回”。
但是,美國始終沒有放棄阻礙兩岸統(tǒng)一、遏制中國迅速崛起的努力,在亞洲還悄悄地增加了軍事部署,竭力構筑針對中國的軍事包圍圈。而對于泛藍和泛綠兩個陣營,從心理上,美國可能更傾向于陳水扁。前《遠東經濟評論》駐臺北主任朱利安認為,由于泛藍派色彩濃烈,勝選后必然會改善兩岸關系,而一個沒有李登輝的泛國民黨政府將不會依照美國的意圖行事。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在軍火商等利益集團的驅動下,做姿態(tài)或解除原有的限制,特別在巴拿馬,還使陳水扁與美國國務卿鮑威爾“不期而遇”。這些“突破”對泛綠陣營拉選票起了一定作用,也給臺灣民眾發(fā)出了一個錯誤的信息。
從容應對有所作為
陳水扁上臺初期曾提出包括“不搞統(tǒng)獨公投”、“不將兩國論入憲”等“四不一沒有”政策,后來又推出“一邊一國論”,但現(xiàn)在卻通過“公投”來“實現(xiàn)新跨越”,這把兩岸關系和臺海局勢推向危險的邊緣。
國臺辦負責人17日發(fā)表談話說,“中國人民和政府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關系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原則問題上,態(tài)度從來是明確的、堅定的,絕對不會動搖的!
而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會長汪道涵11月18日也表示,“我們充分理解并尊重臺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追求民主的權利,臺灣同胞發(fā)展民主政治的愿望與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是不矛盾的。但是,借民主的名義,利用公投的形式達到‘臺獨’的目的,實際上要把臺灣從中國永遠分割出去……”
“從根本上講,兩岸走向統(tǒng)一的主導權在祖國大陸,但究竟選擇戰(zhàn)與和的方式實現(xiàn)統(tǒng)一,取決于臺灣”。國際問題專家辛旗說,“我們要向全世界特別向美國表示,中國將以最大的誠心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然而陳水扁如果不給和平一個機會,我們會被迫反擊。”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總第1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