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代表大會開過之后,爭奪白宮寶座的選戰(zhàn)進入全面激烈爭奪的階段。經過往后兩個月的全力拼搏,11月2日的全國投票將決出最后勝負。
今年美國大選爭執(zhí)的重點,是以反恐為主的安全問題,以就業(yè)、減稅與社會福利為主的經濟問題,以及教育、同性戀、墮胎等選民所關注的問題。對外政策也是圍繞著反恐、伊拉克戰(zhàn)爭、美國要單干還是要爭取盟國合作的對外關系問題而展開的。
由于中美關系近年來基本上平穩(wěn),臺灣問題還沒有引起美國全民的關切,中美關系并未構成今年美國大選的重大問題。
但是,民主、共和兩黨與布什和克里兩人的有關言論,已經表明雙方對華政策的區(qū)別。今后美國對華政策如何變動,取決于布什連任還是克里上臺、他們的外交與國防班子與幕僚以及兩黨在國會的力量對比。
對臺政策有較大差異
一、總的來說,布什與克里都認識到中國與中美關系的重要性,主張推行交往合作的政策。兩人都有防備中國強大起來挑戰(zhàn)美國戰(zhàn)略利益的考慮,但都力求避免對抗局面。但在總體上,民主黨的政策綱領強調繼續(xù)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而共和黨綱領則從過去遵守一個中國政策倒退為“認同一個中國的觀點”,并且恢復了“中國是美國的戰(zhàn)略競爭者,并非戰(zhàn)略合作伙伴”的提法,表示美國的亞洲政策不會以中國為中心。
二、在臺灣問題上,民主黨綱領強調和平解決,沒有提及《與臺灣關系法》?死锉救嗽谶@方面可能還未完全考慮成熟,因此不愿過早亮出底牌。但他在今年初曾一度宣稱解決臺海危機的辦法是臺灣接受“一國兩制”。共和黨綱領則表示,美國的政策基于“大陸不得以武力對付臺灣的原則”,如果北京違反這些原則去攻擊臺灣,美國將根據《與臺灣關系法》協(xié)防臺灣,口氣較前強硬。
有的美國學者認為,克里對中國會采取比較溫和的姿態(tài),對臺政策不會大變,雖然他將繼續(xù)對臺軍售,但與布什所謂“盡力協(xié)防臺灣”的主張有所區(qū)別。
如果把雙方的對臺政策加以比較,則民主黨的重點在于防止臺海沖突以保持中美關系正常發(fā)展,共和黨則已經把對臺政策作為遏制中國戰(zhàn)略的一環(huán),凸顯出遏阻中國的政策意圖。
三、在貿易政策方面,由于美國對華貿易逆差高達1200多億美元,兩黨都要求中國使人民幣增值,以平衡中美貿易。但共和黨更多考慮到美國財團與企業(yè)的利益,對美國制造業(yè)向中國與其他發(fā)展中國家轉移不會加以制止;而對勞工、農業(yè)地帶、薪工人員選票更為倚重的民主黨,則有可能在這方面多做一點文章,甚至采取較為強硬的對策。
四、在總統(tǒng)的外交、國防與幕僚智囊班子方面,克里將要起用的人員,主要是卡特與克林頓時期的老人馬,如前副國務卿霍爾布魯克、前國防部長佩里,參議院負責外交事務的拜登、前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比爾斯等,他們對中國的態(tài)度遠較布什手下的新保守主義者要好。
對華政策總是向現(xiàn)實低頭
若布什連任,即使走馬換將,讓激起天怒人怨的五角大樓首腦拉姆斯菲爾德與沃爾福威茨走人,但以副總統(tǒng)切尼為首的新保守主義派勢力仍將占據軍政重要崗位。
值得注意的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對華政策現(xiàn)在似乎倒了個個兒。前者奉行的是尼遜(尼克松)、基辛格重視與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合作的政策,而后者則正在日益明顯地恢復冷戰(zhàn)思維,逐步地把中國當作主要戰(zhàn)略對手與遏制對象。
從以上情況來看,白宮易主可能對中國比較有利。因為克里將來的對華政策,基本上會遵循克林頓時期的軌道,對中美關系求穩(wěn)定而力戒沖突,為了保持中美臺三邊關系的原有架構,而在臺海危機發(fā)生時更加強調緩和的一面。
但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另一方面。如果共和黨敗選而退守在野,它會動用可觀的政治資源故伎重演,像過去猛攻克林頓“三不政策”那樣攻擊克里的對華政策。尤其是在臺海發(fā)生危機時對民主黨政府施加壓力,通過國會來迫使它對中國采取強硬手段,而最后又把嚴重的后果推給對手。
由于中美關系受到各種內外復雜因素的牽制,無論布什還是克里執(zhí)政,美國對華政策都有可能出現(xiàn)變數。根據以往經驗,這種變數不僅指白宮易主后的政策上的變化,而且也包含著同一位總統(tǒng)同一個任期內從強硬轉為緩和,或從友好轉為敵意的周期性變化。
回顧以往,我們可以看到,里根在競選時揚言要跟臺灣恢復官方關系,但上臺之后明知行不通而有所轉變,因為需要中國對抗蘇聯(lián)的戰(zhàn)略合作而進一步發(fā)展了中美關系。老布什上臺后立即出訪北京會見鄧小平準備大力加強中美關系,不料天安門事件使兩國關系大大倒退。克林頓當政后因為人權問題而與北京鬧得很僵,但后來不但把貿易與人權脫鉤,而且提出了對臺“三不政策”。小布什上臺后對中國氣勢洶洶,但經過兩三年的磨合,鮑威爾宣稱中美關系從來也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好過,盡管實際上還不到那樣的程度。
北京應該考慮全部因素
中國不可能左右美國的對華政策,但可以根據本身的利益,用恰當的策略來維護中美關系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過去的經驗教訓說明,采取以下幾點對策是必要的:
一、對兩黨獲選人的競選言論應該密切注意,但要和他們執(zhí)政之后的實際政策加以區(qū)別;
二、新任總統(tǒng)需要三至六個月的時間來籌組班子進行決策,在此期間需要保持觀望,不必對是非曲直急于作出判斷與表態(tài);
三、對美國的對華政策,要聯(lián)系兩黨權力斗爭與互相扯皮的美國國內政治來看。例如1991年老布什批準對臺軍售F-16戰(zhàn)機,共和黨控制下的國會考克斯報告出籠,都不是單純的反華行動,而具有相當濃厚的國內政治色彩。
四、中國有關部門對美政策要統(tǒng)一認識與步調,特別是對臺使用武力的問題必須三思而行;
五、要防止突發(fā)事件轉化為中美關系的一場危機,在事態(tài)真相查明之前,對外表態(tài)要留有余地。盡可能通過悄悄外交與危機處理機制來緩解矛盾,防止事態(tài)發(fā)展到對抗性的地步。
由于臺灣局勢生變,臺獨勢力得寸進尺,兩岸孕育著嚴重沖突的危機,無論誰進白宮,都面臨著2006年-2008年的一個大坎。制止臺獨與維護中美關系,兩者幾乎不可兼得。布什與克里,胡錦濤與江澤民,如何能夠在沒有惡浪滔天的情況下跨越這個21世紀初的大坎,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
文章來源:《聯(lián)合早報》 文/司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