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太原十月二十日電 十月十七日下午二時半,山西省平遙縣古城南門東側外墻突然發(fā)生墻體倒塌,倒塌范圍長十七米,高十多米,倒塌厚度為三米。由于倒塌時墻下無人,未造成人員傷亡。
此間專家已排除人為破壞因素,稱將在年內上凍前恢復原貌。
據了解,倒塌墻體位于南門甕城下沉式廣場整治建設范圍內。山西省平遙縣文物局副局長李樹盛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雖然下沉式廣場建設確實在清挖城墻附近污土,但倒塌處的下沉工程早在一九九三年就清理了,不在此次清理范圍。另外,在施工現場一直都是人工操作為主,震動性強的機械都沒有開進過工地。
李樹盛進行現場分析后指出:墻體倒塌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倒塌處墻體明顯比周邊墻體斜度小,不如周邊結實。
二是倒塌處外墻墻體酥堿重,易倒塌。
三是從倒塌墻體取回的土樣分析,明清時期在整修城墻時此處的夯土太松,另外從現場觀察,倒塌處裸露的疏松干燥的粘土,被風吹拂后不斷下落。
四是倒塌處墻體的上、下部分比中間部分厚實,說明此處砌墻方法不嚴格,磚與磚、磚與土之間缺乏緊密聯(lián)系,工程質量存在很大隱患。
專家介紹說,平遙古城墻在明洪武三年由夯土結構改造成磚石結構后,明清兩代不斷修整,大規(guī)模的修整就達十幾次。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一九八0年前后有關單位對古城墻又進行了一系列維修整飭。但由于古城交通主要集中在北門附近,所以古城南面的維修工作要相對滯后一些。
目前,山西省有關專家已赴平遙商討修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