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月4日電 著名臺灣問題專家、香港《大公報》特約評論員李家泉今日在大公報上刊出題為《悼念辜振甫先生》的悼文,對在3日凌晨不幸因病去世的臺灣“;鶗倍麻L辜振甫表達了哀悼之情。
李家泉在悼文中對辜振甫的評價是:兩岸各界享有盛譽、內(nèi)心充滿中國人感情。
悼文中說:“汪道涵辜振甫有過兩次會面,一次是1993年4月在新加坡舉行的“汪辜會談”,并達成了若干協(xié)議。這次會談,是在1992年兩岸兩會在香港會談并達成“九二共識”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另一次是在1998年10月,辜老先生率團訪問上海,并在此舉行“汪辜會晤”時,雙方又達成了“四項共識”。所有這些,都是辜汪兩位老先生在兩岸關(guān)系上的歷史性貢獻,其對兩岸關(guān)系有著非常積極的促進和影響作用。人們是不會忘記的。
我對汪辜兩位老先生曾經(jīng)有過共同的評價。這就是,兩位老人都是十分博學、有知識、溫文爾雅,在兩岸各界都享有盛譽。
辜振甫先生身在臺灣,雖歷過日本統(tǒng)治、兩蔣統(tǒng)治、以及李登輝和陳水扁的統(tǒng)治,但卻有著強烈的中國意識。早在日本統(tǒng)治時期,他就和蔣介石有私下聯(lián)系,在李登輝和陳水扁統(tǒng)治時期,他對兩岸兩會的聯(lián)系和會談,也是頗有期待并積極參加的。一九九八年十月他在來大陸實現(xiàn)另一次“汪辜會晤”時,曾頗有感觸地引用了兩句古詩:“但知春意發(fā),誰識歲寒心”?可見其內(nèi)心是充滿著一種不可言狀的“中國人感情”的。記得當時國臺辦主任陳云林也曾相應(yīng)地引用了兩句古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照兩鄉(xiāng)”?可以認為這是兩岸中國人的一種感情交流!”
李家泉在悼文中指出,辜振甫先生是帶著多種遺憾離開人世的。一是在1993年4月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并達成若干協(xié)議后,曾相約要于次年即1994年7月在北京舉行第二次“汪辜會談”,但因臺灣當局的阻撓而始終沒有實現(xiàn)。二是1998年10月辜振甫先生在上海實現(xiàn)“汪辜會晤”并達成“四項共識”后,又曾相約要在次年即1999年的某個時候邀請汪道涵先生去臺會晤和會談,而又因李登輝拋出“兩國論”等多種原因而沒有實現(xiàn)。三是辜振甫先生主觀上是一直希望兩岸兩會通過會談而化解矛盾和改善關(guān)系的,即使在陳水扁主政期間也沒放棄過這種努力和期待。然而,仍由于臺灣當局明里或暗里的阻撓,而沒有實現(xiàn)。最后只能含恨而去。
對于辜振甫去世后對兩岸關(guān)系會有什么樣的影響的問題,李家泉在悼文中指出,“不會有什么太大的影響”。這是因為,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對于辜振甫不過是只想利用它的名望和影響,并未真正授權(quán)他代表臺灣當局解決兩岸關(guān)系問題。兩岸關(guān)系的改善和最終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是臺灣當局有沒有誠意和愿不愿接受一中原則。如果臺灣當局有這個誠意和愿意接受一中原則,即使辜振甫先生去世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也一定會找到代替辜振甫先生的人;反之,如果臺灣當局沒有這個誠意和不愿意接受一中原則,即使辜振甫先生健在仍然是無能為力的。
李家泉并在悼文最后指出,兩岸關(guān)系的發(fā)展前景究竟如何?中國政府授權(quán)“兩協(xié)”發(fā)表的《五.一七聲明》已經(jīng)講得很透、很清楚了,是文是武、是戰(zhàn)是和,主要取決于臺灣執(zhí)政當局。但愿臺灣執(zhí)政當局以臺灣人民的福祉為重,以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為重,以臺海和東亞地區(qū)的真正和平和安定為重,放棄“臺獨”,接受一中,則兩岸關(guān)系將會立即呈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庶幾亦可有慰辜振甫先生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