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14日電 《江南時報》的報道說,據調查,目前在中國有逾千人做過變性手術。有關專家指出,變性手術后往往帶來很多麻煩,為此奉勸想做手術的人要謹慎對待。
聚焦:炒作多于關愛
文章介紹,1983年1月10日,張克莎完成了自己由男人變成女人的變性手術,也實現了自己的“女人夢”,這也是中國首位變性人。此后相當長時間內,變性和變性手術逐漸為世人所了解和理解。
文章指出,媒體對變性人樂此不疲的關注固然是為吸引讀者,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一些醫(yī)院同樣在變性手術上不遺余力的宣傳和暗示則誤導著公眾的視線,同時也迎合著媒體的需要。
南京一家醫(yī)院的心理醫(yī)師對此分析指出,從醫(yī)院對外宣傳的用詞方式可以看出,醫(yī)院在變性手術上宣傳自身的用意,炒作的成分大于醫(yī)療技術本身。許多醫(yī)院實施變性手術目的就是為了宣傳,在南京曾有醫(yī)院宣稱可免費為患者做變性手術,其目的就是引起媒體的關注,為了擴大醫(yī)院的知名度。
此外,一些直接拿變性人炒作的現象也時有出現。2004年12月13日,北京舉辦了人造美女大賽,哈爾濱變性美女劉小晶的參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些對變性人大賽的宣傳足以吸引觀眾的目光。
調查:變性后麻煩多
就變性問題,南京東方醫(yī)院心理學專家賈季平副主任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變性人”就是對自己的性別及外生殖器的否定,從而要求變換其生理的性別特征,是一種心理上的變態(tài),醫(yī)學心理學稱之為“易性癖”;肌耙仔择薄钡娜四信加,男性占多數,其男女比例約為3:1。
對于變性產生的原因,一般認為與幼年時期的生活經歷相關:如有的父母把男孩當女孩養(yǎng),使其從小就“娘娘腔”,或把女孩當男孩養(yǎng),自幼就像個“假小子”;也有因在成長過程中遭遇挫折,或對異性產生羨慕,從而被異性“同化”所致。
因此變性人的變態(tài)心理是有因可查的,不是自發(fā)產生的。至于是否有先天因素,據悉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研究成果的報道。文章說,目前,中國有至少10萬人要求變性,另有說法是40萬,而實際已進行變性手術的不過1000人。其實,從已進行變性手術的患者來看,變性確實能滿足“易性癖”患者一時的心理需求,但長遠來看變性人在實施手術后會面臨新的問題,如周圍人的異樣眼光、就業(yè)的壓力、婚姻問題、經濟來源問題,一些變性人手術后就產生悔意。在江蘇,一變性人就以醫(yī)院沒有達到自己的手術要求而將醫(yī)院告上法庭,而臺灣省內有首例變性人不堪壓力甚至自殺。
專家:手術應該謹慎
文章指出,公眾對變性手術的熱衷往往讓人產生一種錯覺:變性手術并不是很難的醫(yī)學問題,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實現了變性的愿望,從而有更多的有異性傾向的人萌生變性的念頭。
賈季平醫(yī)師認為,現在媒體對變性人和變性手術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有點偏離。公眾對變性人的關注應該是善意的,而現在很多人關注變性是為了獵奇和刺激。媒體對變性人內心的披露無不在暗示,變性人手術前的痛苦以及變性后“重新做人”的興奮,變性人一旦手術成功便萬事大吉。
他指出,盡管現在醫(yī)學能夠實現變性手術,但變性不是兒戲。從臨床來看,其成因多是心理的,因此變性手術,既不是首選也不是惟一的治療方法。心理疏導才是治療的首選,把對患者實施心理療法放在第一位,而且患者對變性常常帶有很強的沖動性。變性后又后悔的事例時有發(fā)生,因此無論是醫(yī)院,還是患者家屬,包括患者自身,對變性手術必須慎之又慎,不可輕易而行。(作者:曹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