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60多位國內頂尖級水利專家云集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參加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專家座談會,針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調水170億立方米,通過隧道穿越巴顏喀拉山,進入黃河上游,解決青、甘、寧、內蒙古、陜、晉等6省區(qū)黃河上中游地區(qū)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進行論證。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江河都流經四川境內,因此南水北調西線工程也就是“蜀水北調”。論證會上,專家們討論激烈。近日,本報獨家采訪到有關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相關情況以及專家論證情況,為讀者解讀這項浩大的工程。
論證半世紀研究方案157個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黃河水利委員會就組織考察隊,勘測和規(guī)劃從通天河調水入黃河的線路,這是中國第一次南水北調勘察。1958年到上世紀80年代初,黃河水利委員會又組織多次西線調水勘察,涉及的調水河流有怒江、瀾滄江、通天河、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勘察涉及國土范圍115萬平方公里。
1987年,國家計委決定在“七五”、“八五”期間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超前期規(guī)劃研究,論證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調水入黃河上游的方案。10年后的1996年,超前期規(guī)劃研究工作終于結束。其間,大批水利專家共研究了157個方案。
規(guī)劃從長江上游三河調水
在超前期規(guī)劃研究的基礎上,1996年7月-2001年6月,黃河水利委員會又進行了歷時5年的規(guī)劃工作。專家們選擇在海拔3500左右的雅礱江、大渡河、金沙江上游共調水170億立方米。
2001年5月,水利部組織70位國內頂尖級水利專家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guī)劃綱要和第一期工程規(guī)劃》報告,將報告的主要內容納入《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后上報國務院。2002年12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guī)劃》。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guī)劃總體布局為,從長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調水。三條河調水點都位于海拔3500米左右。
雅礱江支流達曲—黃河支流賈曲自流線路,調水40億立方米,此為第一期工程;
雅礱江干流阿達—黃河支流賈曲自流線路,調水50億立方米,此為第二期工程;
金沙江干流側仿—雅礱江干流阿達—黃河支流賈曲的自流線路,調水80億立方米,此為第三期工程。
目標解渴黃河上中游地區(qū)
三條自流引水線路形成調水170億立方米的總體布局。根據(jù)國務院提出的“由小到大,由近及遠,由易到難”的思路分期實施,由大渡河、雅礱江支流引水,逐步擴展到雅礱江干流和金沙江引水。供水目標主要解決青、甘、寧、內蒙古、陜、晉等6省區(qū)黃河上中游地區(qū)和渭河關中平原的缺水問題。結合興建黃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樞紐工程,還可向鄰近黃河流域的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供水,必要時也可向黃河下游補水。
引水建6座大壩7個隧洞
經綜合比選,專家們推薦以長隧洞自流方案為主要引水方案。目前形成的方案由6座引水壩址和長隧洞組成。規(guī)劃中的引水壩址位于大渡河的支流阿柯河、瑪柯河、杜柯河、色曲和雅礱江支流泥曲、達曲,6座大壩所在地分別為:阿安、仁達、洛若、珠安達、貢杰、克柯、若曲。工程區(qū)主要位于我省甘孜、色達、壤塘、阿壩縣境內,以及青海的班瑪縣境內。而7個引水洞正在規(guī)劃設計中。
據(jù)專家介紹,黃河與長江之間有巴顏喀拉山阻隔,黃河河床高于長江相應河床80-450米。調水工程需筑高壩壅水或用泵站提水,并開挖長隧洞穿過巴顏喀拉山。引水方式采取自流,需要修建高200米左右的高壩和開挖100公里以上的長隧洞。所筑6個大壩的作用,是在枯水季節(jié)保持有水提供給黃河,而在洪水季節(jié)起到攔洪防洪、蓄水的作用。而修建7個隧洞主要是減少引水距離。
艱巨最大隧洞長26公里
據(jù)了解,西線工程引水隧洞幾乎都是在崇山峻嶺中進行,其中最長的一個隧洞長達26公里。
設計中的雅礱江引水線從雅礱江長須附近修建樞紐,自流引水到黃河支流恰給弄。樞紐壩高175米,線路全為隧洞,全長131公里;大渡河引水線在大渡河上游足木足河斜爾尕附近修建樞紐抽水到黃河支流賈曲。樞紐壩高296米,線路全長30公里,其中隧洞長28.5公里。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5000米,在此高寒地區(qū)建造200米左右的高壩和開鑿埋深數(shù)百米,長達100公里以上的長隧洞,同時這里又是中國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qū)之一,工程技術復雜,施工環(huán)境困難。
據(jù)專家介紹,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尤其困難,所以要后行一步。根據(jù)水利部安排,規(guī)劃階段完成后,西線第一期工程及時轉入項目建議書階段,本階段任務將于今年內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