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源:誤判下的軟肋
當中海油等巨頭在購氣談判中祭出“中國市場廣闊”的籌碼時,中國之外的天然氣市場的增長和國際原油價格的大幅上揚讓中國的這一籌碼變得孱弱無比。
5月中旬,消息傳出,為中海油福建LNG項目提供氣源的印尼東固氣田意欲將價格上浮40%,既由原來的相當于每桶石油15~25美元的定價區(qū)間上浮至35~38美元每桶的定價區(qū)間。如果漲價成功,中海油為此要多支付約129億美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上通過海上運輸?shù)腖NG用戶,主要是日本、韓國、美國、中國臺灣和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qū)。而氣源主要來自中東、北非、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日本是世界LNG第一進口大國,每年進口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
“美國和歐洲在近兩年出臺了各種政策,鼓勵使用天然氣這種更清潔的能源,他們新建立了很多LNG的接收站,對天然氣的需求大大增加,這也是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林浩光年初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年前,美國對外宣稱將新建22座LNG項目,其中5座已經(jīng)獲得批準。原本的市場供需平衡迅速被打破。
此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加入到搶購LNG的隊伍當中。目前澳能每年向日本提供1130萬噸的LNG,向韓國每年提供50萬噸的LNG。此外,據(jù)澳能董事長唐·沃特透露,土耳其、印度等地也在洽購澳能的LNG。
在中國,2005年,天然氣在中國能源市場上的份額約為2.5%。按照國家發(fā)改委的天然氣發(fā)展規(guī)劃,這一份額要在2010年升至約6%,2020年至10%。照此計算,在未來10年內(nèi),中國對進口LNG的需求將達到每年2500萬噸。如此龐大的需求量自然也會推動價格上漲。
從價格來看,廣東和福建項目按照當初的價格無論作為民用還是用來發(fā)電,都在可承受范圍之內(nèi)。而照目前的價格,加上民用的改造成本,已經(jīng)不是普通居民能夠承受得起的能源。
“我們只能提供國內(nèi)用戶用得起的LNG,而我們的競爭對手卻是國際發(fā)達地區(qū)的用戶。”中海油集團辦公廳新聞發(fā)言人劉峻山說。由于運輸成本的原因,中國理論上能夠用得起的LNG,也只有來自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和東南亞等亞太地區(qū)。
此前,中海油一直冀望能夠通過澳洲的高更項目為其在浙江和上海的LNG接收站提供氣源。高更項目是澳大利亞最大天然氣氣田項目,由三家國際石油公司持有,其中雪佛龍持股50%。2003年10月,中海油曾與雪佛龍簽署意向書,約定中海油將在25年內(nèi)從高更項目進口8000萬至1億噸LNG,整個項目的交易金額將達220億美元。但進入2005年后,雪佛龍堅持要提高價格,而中海油拒不認可。
去年底,雪佛龍石油公司去年底宣布,已經(jīng)與日本兩家公司達成25年的出口合同,每年向日本供應270萬噸的LNG。中海油只好眼睜睜看著這一項目被納入日本公司囊中,從而不得不再次轉(zhuǎn)向印尼為其上海和浙江項目尋找氣源。在經(jīng)歷了一連串打擊之后,除了接受印尼東固氣田LNG漲價的既成事實,中海油已經(jīng)別無選擇。
躍進苦果
至2005年底,中國東南沿海共有10個大型LNG項目規(guī)劃建設。同時,與LNG接收站配套的天然氣電廠等下游設施也開工建設?紤]到無法落實氣源的現(xiàn)實,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估算,3家公司估計有2000億投資被“套牢”。
近日,中海油宣布其福建LNG的接收港口開工興建,計劃明年10月1日試投產(chǎn),12月31日正式運營。二期工程設計規(guī)模將達500萬噸/年,將于2012年投產(chǎn)。項目主體包括一個LNG接收站、輸氣干線工程和8個用氣項目。
除了中海油,中石油和中石化也有大型LNG項目在建或在規(guī)劃之中。中石油在河北唐山曹妃甸規(guī)劃中的LNG項目就計劃年進口LNG600萬噸!皻庠纯赡軄碜园拇罄麃、東南亞和中東地區(qū)。”中石油國際事業(yè)有限公司天然氣部副總經(jīng)理喬元靖告訴記者。目前該項目配套的10萬噸接卸碼頭已經(jīng)開工。
有專家分析稱,中石油洋口港接收站和曹妃甸項目的開工的原因在于,如果長期不開工,項目就有被國家收回轉(zhuǎn)讓給其他兩家的危險。按照LNG產(chǎn)業(yè)鏈的特點,在尋找氣源的談判中,這些項目的開工建設既可能是籌碼,因為畢竟這是一個上下游連續(xù)性的產(chǎn)業(yè);也可能是累贅,因為外方可能會認為中方已經(jīng)投入巨大不可能放棄而提高價碼。
在國內(nèi),三巨頭開始鼓吹天然氣漲價,以期將來中國的消費者能夠承受得起舶來的LNG,以免這些投資巨大的LNG項目在高價購氣的情況下不至于一上馬就虧損。但是,即便中國現(xiàn)在肯出高價錢,也未必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買到LNG。
“世界天然氣資源雖然儲量很大,但是開采能力還沒有上去,2010年之前并沒有可供開發(fā)的氣田,”劍橋能源資深分析師張馳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澳能董事長唐·沃特聲稱,澳能正在尋求跟中國其他公司的合作,也在跟上海等地的政府官員接觸,希望能夠在中國市場有更大的作為。但是現(xiàn)在并沒有和中國公司開展實質(zhì)性談判:“具體要看中國會以多快的速度融入到國際能源體系之中!
而高更項目的競購失利已經(jīng)將中國的談判弱勢大白于天下!艾F(xiàn)在就看公司的商業(yè)運作能力和對市場的審時度勢了!敝泻S图瘓F辦公廳新聞發(fā)言人劉峻山說。
稿件來源:《中國新聞周刊》,作者:顏格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