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十月二十六日電 題:臺灣藝術家陳逢顯的“毫芒雕刻”之路
中新社記者 田齊
刻版、印刷、裝訂長、寬各零點八厘米的微小書《唐詩三百首》,全書三十八頁,重零點三五公克。在縫衣針的針孔內(nèi)擺放五只平均尺寸零點七毫米的圓雕大熊貓;其中三只大熊貓在啃竹子,另兩只大熊貓展開一幅標語,上書“二00八北京奧運”。以沙礫為質(zhì)料,雕刻活靈活現(xiàn)的螃蟹。在蜻蜓的四片薄翼上書寫二十首唐詩。這些不可思議的作品全部出自臺灣毫芒藝術家陳逢顯之手。
金秋十月,在此間舉行的天津首屆海峽兩岸民間交流研討會上,記者采訪了留著一頭長發(fā)的陳逢顯。
現(xiàn)年五十一歲的陳逢顯自幼喜愛書畫,早年就讀臺北稻江高中美工科,打下良好的藝術功底。二十五歲時用雕刻鋼板的工具雕刻出平生第一件作品《鳥語花香》,深得同事的贊賞,由此踏上探索毫芒雕刻藝術之路。此后,陳逢顯潛心鉆研毫芒雕刻技藝,先后創(chuàng)作出一百多件獨具特色的毫芒雕刻作品。一九九七年,陳逢顯創(chuàng)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毫芒雕刻館,將自己的作品完整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
陳逢顯介紹,毫芒藝術是將文字、圖案刻寫在極細小的物體上,或把小字、小圖刻畫在巨大物體上。從事毫芒雕刻,既需要扎實的藝術功底,更需要敦厚、篤定的襟懷。創(chuàng)作過程中,每一次下刀、下筆都要閉氣一分鐘以上,全身每塊肌肉必須靜止不動;稍不留神,就會出現(xiàn)敗筆;有時,雕刻中的極小質(zhì)料會瞬間“消失”,前功盡棄。對此,陳逢顯坦言,探索毫芒雕刻藝術的過程,充滿艱辛,且非常寂寞。一路走來,陳逢顯說,靠得是“心靜專一,滴水穿石!
面對已經(jīng)取得成績,陳逢顯并不滿足。 陳逢顯說,毫芒雕刻藝術是已經(jīng)保存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技術,如今這份保護與傳承的責任,歷史地落在了我們肩上。傳統(tǒng)藝術的生存、發(fā)展,需要喜愛這門藝術的全體人民的努力。這種努力,既有觀念、內(nèi)容上的創(chuàng)新,也有形式、材料上的突破。
近幾年,陳逢顯將注意力投向技藝更為復雜的立體雕刻,并積極擴大雕刻質(zhì)料的選材空間,在石、木、竹、棉、砂等傳統(tǒng)雕刻質(zhì)料的基礎上,增加了金屬、樹脂,甚至動、植物原料,使其毫芒雕刻藝術作品,呈現(xiàn)出更加豐富多彩的面貌。
陳逢顯說,博物館是實施教育的地方。實施教育可以采取更靈活、更容易接受的方法。比如,提供材料,指導孩子自己動腦、動手參與制作!皩⑽幕瘋鞒械姆N子播灑在孩子心中,讓孩子的想象力恣意揮灑,誰知道我們的校園里藏著多少畢加索、莫奈?”說起孩子們在雕刻館里學習、創(chuàng)作的情景,陳逢顯難掩激動的心情。
陳逢顯說,兩岸文化同根同源,更要加深了解,加強合作,相互借鑒。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抱著學習的愿望,向這里的藝術家學習,從這里的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
談到“民間藝術大師”、“臺灣微雕第一人”、“吉尼斯世界記錄創(chuàng)造者”種種贊譽,陳逢顯輕松、淡定地說:“叫我陳逢顯就好。我喜歡毫芒雕刻藝術,我會一直堅持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