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12月10日電 臺北縣蘆洲縣定古跡——李友邦故居,7日晚間遭有心人士潑糞,連大門口馬英九的題字也遭到蓄意破壞,由于最近“中正紀念堂”拆匾鬧的沸沸揚揚,因此警方也不排除是和政治有關。
據(jù)臺灣東森新聞報道,位在臺北縣蘆洲的抗日英雄李友邦將軍故居,門口掛著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題的“李友邦將軍紀念館”字樣,不過這八個字中的“邦”和“將”卻遭到民眾蓄意破壞,就連一旁外墻木門以及上方的“隴西堂”牌匾都遭到潑糞,白色的油漆還可以隱約看到咖啡色的痕跡,木門上七八個凹洞,也是遭人用磚頭敲打所留下,園方8日上午開門營業(yè)才發(fā)現(xiàn)大門口被破壞后的模樣。
據(jù)悉,1895年搭建的李宅采閩南式建筑,被臺北縣政府列為三級古跡,不但前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曾經(jīng)造訪過,連陳水扁兩個月前也才登門拜訪,李家人說不分藍綠通通歡迎,一向沒有夾帶任何的政治色彩的他們,沒想到卻因為“中正紀念堂”的拆匾問題,讓保存不易的古跡再次成為政治口水戰(zhàn)下的犧牲者。
背景資料:
李友邦,原名李肇基,祖籍福建同安,1906年4月10日出生于臺北縣蘆洲鄉(xiāng)李氏望族之家。1918年,李友邦小學畢業(yè)后考入臺北師范學校,在學期間加入蔣渭水等抗日先驅(qū)所領導的“臺灣文化協(xié)會”,積極參加反日活動。1924年3月,李友邦與林木順、林添進等人襲擊臺北新起警察派出所,遭到日本殖民當局通緝,他連夜逃離臺灣來到祖國大陸,同年4月赴廣州,9月進入黃埔軍校第二期就讀。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日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抗日烽火燃遍祖國大地。李友邦指出:欲救臺灣,必先救祖國;欲致力于臺灣革命的成功,必先致力于中國抗戰(zhàn)的勝利,并提出“保衛(wèi)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1939年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建“臺灣義勇隊”及“臺灣少年團”,同年10月國民政府正式委任李友邦擔任“臺灣義勇隊”隊長兼“臺灣少年團”團長,并晉階為陸軍少將。
1943年開羅會議召開,確定日本應將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如滿洲、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臺灣義勇隊擴大編制為臺灣義勇總隊,李友邦升任中將總隊長?傟犗略O四個支隊,工作層面涉及前線、后方、敵后與淪陷區(qū)。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臺灣光復后,臺灣義勇隊成員返回臺灣。1952年李友邦將軍在臺灣白色恐怖中遇害,犧牲時年僅47歲。李友邦將軍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為兩岸同胞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