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自1987年的“兩岸探親潮”以來,臺商在大陸屢屢突破島內“獨派”政客設立的層層藩籬,掀起前赴后繼的四波投資浪潮。隨著大陸經濟飛速發(fā)展,愈來愈多的臺商將妻兒舉家遷至大陸。4月16日,中國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yè)聯誼會的成立,更標志著臺商在大陸政治地位的水漲船高
“探親潮”引領臺商“登陸”
每年365天都有臺灣同胞往來于海峽兩岸,常住在大陸的臺商、臺企干部和他們的眷屬已有百萬之巨,“連爺爺”也回來過了,兩岸春節(jié)包機已不再是新聞……而這一切,都源于20年前在兩岸間打開一扇門的“大陸探親潮”。
臺胞踏上返鄉(xiāng)之路
1950年,姜思章被敗退臺灣的國民黨軍隊抓來“充軍”,從此與家人分隔兩岸。當時他只有14歲。跟姜思章一起到臺灣的,還有來自大陸各省的120多萬軍人及眷屬。
此后30年里,兩岸對峙,所有溝通管道幾乎全被切斷。姜思章雖然在臺灣結了婚,家庭生活圓滿,太太是客家人,兒媳是嘉義人,但他一直抱著那似乎遙不可及的返鄉(xiāng)夢。
20世紀80年代初期,膽子大些的老兵經過精心籌劃,秘密地突破島內當局的禁忌,利用赴港澳或赴海外的機會,先是與大陸親人在“模糊地帶”的“第三地”團聚,后來就更勇敢地“偷跑”回鄉(xiāng),姜思章就是其一。
1987年11月2日,常州籍臺胞周純娟女士拿到了香港中國旅行社簽發(fā)的第一號臺胞旅行證,成為首位得以“循正式途徑”回大陸探親的臺灣同胞。十多天后,她回到了位于常州市娑羅巷17號的一個再普通不過的院子,見到了闊別40年的老母親。
正是因為此前幾年里島內外的強大壓力,臺灣當局在這一年被迫開放除現役軍人和公職人員以外的“三等親”以內的臺胞回大陸探親。一經開放,一股滾滾的“探親潮”洶涌而起。1987年11月至年底,就有超過1萬名臺胞踏上了回鄉(xiāng)之路。兩岸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播出民眾的尋親廣告,“尋親潮”接踵而至。
從“探親潮”到“投資潮”
在開放探親之后,島內民眾要求赴大陸觀光、經商的熱潮也一浪高過一浪。
1989年,臺灣當局不得不放寬允許臺胞赴大陸的許可范圍。以探親為主的兩岸人員往來開始發(fā)生變化,臺灣旅行業(yè)者開始與大陸同業(yè)合作,為臺胞提供大陸觀光服務;同時,臺胞在大陸也開始投資設廠,進行學術、文體等各項交流活動!芭_商故事”自此開始。
事實上,第一批臺商就在第一波回大陸探親的臺胞當中。那個時候,臺灣經濟已經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大陸還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貋硖接H的臺胞多有種衣錦還鄉(xiāng)的感覺,回來后常常是金項鏈、金戒指和金耳環(huán)之類的東西大大方方地往外送。
他們中的一些人后來決定在家鄉(xiāng)投資點產業(yè),開始不過是為了幫助親戚過日子的小買賣,幾乎都是“個體戶”的規(guī)格,親情的訴求強于投資利益的期望。隨著“探親潮”日益常態(tài)化,越來越多的島內民眾開始“非探親”地到大陸走一走。而在大陸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許多人找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并開始付諸實施。隨即便是不斷掀起的第一波、第二波、第三波“臺商登陸潮”。此后20年間,臺商的腳步從大陸的東部沿海,逐漸踏至廣大的中西部“墾區(qū)”。(陳鍵興)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