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此文版權(quán)屬《國際先驅(qū)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zhuǎn)載,務(wù)必經(jīng)該報許可。)
此行雖面對綠營阻撓,但島內(nèi)輿論普遍認為,陳菊的“破冰之旅”對臺灣社會經(jīng)濟有利
國際先驅(qū)導報記者方輝發(fā)自北京 “半圓型的蓬松頭、寬厚的大裙、淡綠色圍巾”,身材壯碩的陳菊在兩岸引起了一場轟動。由島內(nèi)“行否”的爭議到旋風式的上路,陳菊沒有給民進黨太多的考慮時間,綠營人士阻攔不成,轉(zhuǎn)而借陳菊的“敢言”打擊國民黨。臺灣《中國時報》對還為陳菊此行記下了諸多的“第一次”,相信這趟大陸之旅帶來的不只是4天的“行銷”。
“逼”出來的大陸行
陳菊為何要頂著“5·17”游行的余溫執(zhí)意訪問大陸,真的是為了急于“行銷世運”嗎?明眼人都知道,現(xiàn)實語境下,她到訪大陸是被“逼上梁山”。高雄的經(jīng)濟狀況一年不如一年,失業(yè)率居臺灣之冠,民怨甚重。開放大陸游客旅游后,面對每天數(shù)千大陸游客游覽寶島,地處南部的高雄市卻一直只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據(jù)臺灣媒體報道,由于擔心安全問題,大陸游客一般很少去臺南旅游,這給作為高雄市長的陳菊帶來了巨大壓力,面對國民黨籍競爭對手開打大陸牌,標榜深綠的陳菊最終選擇務(wù)實的做法。
陳菊此次到訪大陸,行程4天,訪問北京和上海。在北京期間,陳菊先后會見北京市市長郭金龍和中國奧委會主席劉鵬,陳菊在與二人會晤間,除了“行銷世界運動會”,就是“推銷”高雄。有媒體戲稱,陳菊是為了錢來北京的,她不能參加海峽論壇,失去很多好機會,這次是在“補課”。
據(jù)悉,這是陳菊第三次造訪北京,最近的一次是1998年來看望病重中的蘇慶黎。時隔11年后,此次來訪的陳菊已經(jīng)是民進黨內(nèi)級別最高的行政首長。陳菊在北京期間,還參觀了鳥巢和水立方,品嘗了北京烤鴨,行程可謂緊張而充實。
在上海期間,上海市市長韓正當面邀請陳菊參加明年上海世博會,陳菊禮尚往來,邀請韓正參加今年高雄世運會,當然安全承諾也沒少。
綠營關(guān)心“馬總統(tǒng)”
“陳菊在大陸官員面前喊出了‘馬總統(tǒng)’,這是國民黨官員不敢做的。”5月22日,部分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彈冠相慶,表示陳菊是在宣示“臺灣的主權(quán)”,并借機挖苦國民黨膽小。而在陳菊與劉鵬會晤時,二人的裝束也成了臺灣媒體的關(guān)注點,據(jù)報道,當天陳菊戴淡綠圍巾,劉鵬系紅色領(lǐng)帶,雙方“政治立場”鮮明,綠營人士很滿意,夸耀陳菊“姜還是老的辣”。
即便如此,陳菊到訪大陸還是讓許多綠營人士不高興,也導致了陳菊行前的“反復(fù)”。18日上午陳菊首度赴臺北看守所探視陳水扁。據(jù)了解,扁當面制止,稱會影響明年縣市長選舉。當日高雄市府宣布陳菊取消大陸行,原因是“大陸的甲型流感疫情”。然而,這并未阻止陳菊最終的出行。一些深綠本土社團已經(jīng)威脅要在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中進行反擊。面對民進黨或獨派內(nèi)部的雜音,陳菊說:“我沒有做讓他們失望的事!”
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陳菊此行能為高雄民眾帶去實實在在的好處,總體還是利大于弊。此次“破冰之旅”,島內(nèi)的主流聲音還是正面的,輿論普遍認為這對臺灣社會經(jīng)濟有利,就連民進黨內(nèi)的某些派別也對此持肯定態(tài)度,尤其是陳菊所屬的“新潮流系”更是公開支持。
曾經(jīng)的“政治性動物”
“人除了政治,還有人性,人生有那么多政治嗎?”陳菊在拜祭故友蘇慶黎時說出了令在場人士悵然的話,一向以女強人形象示人的她在故人遺像前不免流露出對往事的無奈與感懷。
現(xiàn)年59歲的陳菊在臺灣政壇以敢言、豪爽著稱,從20多歲起就成為著名的異議人士,一直在臺灣社會活躍了30多年,其間因“美麗島事件”入獄5年,出獄后旋即投身政治運動。她聲音洪亮,曾多次擔任民進黨選舉造勢晚會的主持人。
在此次到訪大陸后,呂秀蓮公開高分貝地支持陳菊,并稱民進黨需要“與時俱進”。其實陳呂有著非常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她們曾在獄中互相學習做女紅,結(jié)下深厚友誼。出獄后,二人都加入民進黨,成為骨干,而且兩人至今都是單身,均被稱為“政治性動物”。
據(jù)臺灣媒體稱,陳菊年輕時喜歡讀毛澤東詩詞,并且利用工作機會向年輕人介紹當時的禁書,如馬寅初、胡適等人的著作,以此宣傳民主政治。陳菊憨厚的外表能給人親切感,僅有高中學歷的她,影響過許多知識分子,這些人因她而投身民主政治的洪流。
蘇慶黎是陳菊年輕時的摯友,曾同為政治民主而奮斗,最后因種種原因,蘇慶黎離開臺灣來北京定居,2004年病逝。當時正值陳水扁連任臺灣地區(qū)領(lǐng)導人,陳菊無法來京送別好友,留下終身遺憾。此次到京,前往福田公墓拜祭蘇慶黎成為她此行唯一的私人活動。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