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臺北市臨近淡水河的區(qū)域,清朝晚期的大陸移民在此聚居,臺北的拓展從此起步,百年前的臺北城以此為名!遏慌{》,一部以艋舺老街巷為背景的臺灣電影,掀起島內(nèi)的觀影狂潮,票房大敗《阿凡達(dá)》7天過億元新臺幣,創(chuàng)造了臺北一個新的熱門景點(diǎn)。
《艋舺》講了一個黑社會恩怨情仇的故事,過濾掉年少草莽、作奸犯科,渲染了一番難經(jīng)推敲卻搖動人心的兄弟義氣、男女真情。問過幾位臺灣朋友,都答:“一般啊”、“都是去看阮經(jīng)天、趙又廷的,明星效應(yīng)啊”。
但,《艋舺》大不一般。除了票房和柏林電影節(jié)的掌聲,它還衍生出了“艋舺一日游”,游客排隊(duì)爭睹電影拍攝地剝皮寮老街,大年初一這條形成于清朝的小巷涌進(jìn)2.4萬人,香港、大陸包括新加坡的影迷直奔此處。電影中不起眼的一包老式面紙被廠家迅速復(fù)制順風(fēng)大賣,背景里的“兩喜號魷魚羹”一夜走紅成為名吃……《艋舺》捧紅了艋舺。
這絕不止于一個黑道故事和兩個帥哥的魅力,《艋舺》最成功之處在于,它喚醒了一個城市的記憶,觸動了所有人心中都有的一番江湖感慨。原來,現(xiàn)在叫萬華(日據(jù)時代“艋舺”改名“萬華”至今)的這個地方,有過叫艋舺的日子,那些熟視到無睹的街巷里印著驚心動魄的死別生離;原來,艱難、背叛、利義取舍的糾葛不是源自我始,它困擾著萬華人也曾困擾著艋舺人……從電影中生發(fā)出的思緒延伸了人的眼界和心胸,給朝九晚五的匆忙焦慮平添了溫暖和安慰。
臺北市保住了清朝小巷,令艋舺的記憶有處安身,也令《艋舺》一時無兩。人如果失去了記憶就是病人,那城市呢?《艋舺》告訴我們,城市的記憶不僅是無形的文化資產(chǎn),它還能變成真金白銀,提升牽著所有市長神經(jīng)的GDP。(陳曉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