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追星族”楊麗娟自1994年迷上劉德華后,便不上學(xué)、不工作;父母為滿足女兒心愿傾家蕩產(chǎn),甚至想到了賣腎;當(dāng)楊麗娟見到劉德華,并與其留影紀念后,其父仍在香港跳海自殺。
事件傳出,一片嘩然。都知道“追星”會讓人瘋狂,但沒想到能瘋狂到這樣悲壯的地步。大家不約而同地問:悲劇何以釀成?
我留意了網(wǎng)民們的反應(yīng),很慶幸,在諸多反思的聲音中,人們表現(xiàn)了可貴的理性。新浪網(wǎng)在“你如何看待女粉絲父親之死”的調(diào)查中,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認為明星不是‘神’,追星也要有限度”,而在“女歌迷追劉德華致父親自殺,錯在誰”的調(diào)查中,只有1.72%的人認為錯在劉德華。
錯不在劉德華。他沒有許多明星那樣的夸張造作、緋聞逸事、吸毒違章、虛假代言等劣跡,所以他有著比一般明星更亮麗的光環(huán);但即使是他沒有這么完美,出了這樣的悲劇,仍然不是他的錯。明星的光環(huán)不是自己加封的,而是追求者自我塑造的。
我還注意到,新浪網(wǎng)的“錯在誰”的調(diào)查中,超過半數(shù)的人認為是追星者自己,超過30%的人認為是她父親。這兩項合計超過八成,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許是調(diào)查設(shè)計者沒有給出其他的答案供選擇吧,我覺得要批評的不僅僅是楊麗娟本人,以及她的父親,我們還要反思,社會上的“造星文化”何以彌久而不衰。
還能要求楊麗娟的父親做什么呢?他的自殺,與其看作是對“追星”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不如看作是對這種畸形社會現(xiàn)象的深深無奈。
他的無奈在哪里呢?楊麗娟13年的追星路,不上學(xué)、不工作,媒體報道過多少次啊,現(xiàn)在都說她有心理疾患,那么這13年里,社會誰關(guān)注過她的這種疾患?她的學(xué)校、她的社區(qū)、一級級婦女兒童權(quán)益保護組織,怎么就沒人幫幫那位可憐的老人,當(dāng)他孤軍和“追星文化”奮戰(zhàn)時,失敗是必然的。
我們的社會有意無意存在著對“追星文化”的放縱。掀起一場運動,我們會習(xí)慣性地找?guī)讉典型,典型之外,無論如何落后,都可以置之不理;我們樹的典型,必須是“高、大、全”,不是凡人,不食人間煙火,身上不能有一點缺點;我們搞體育,專注于體育明星的塑造,全民身體素質(zhì)的下降可以忽視;我們樹的舞臺明星,只把聚光燈投注舞臺中央,忽視了幕后他們的艱辛;我們的教育,老師常常只抓“尖子”,其他的都是“差生”……
只有光環(huán),沒有真實;只有完美,沒有瑕疵,這是追星文化的土壤。年幼的孩子,怎能不被這種光環(huán)迷惑?我兒子小的時候,對一些電影上飛來飛去的武林高手十分崇敬,曾經(jīng)在家里的沙發(fā)上桌子上學(xué)著飛啊飛的。后來我給他下載了一個光盤看——內(nèi)容是這些武林高手只不過是被機器吊在空中假飛而已——他從此再不對明星頂禮膜拜了。
孩子們?nèi)狈@種“真”的教育。社會制造出一個個光環(huán),又為這光環(huán)陶醉。什么時候,我們都站立在真實的土地上,讓孩子看到人人都是有缺點的凡夫俗子,演員只不過是人人都可以選擇的一個職業(yè)而已,那么,他們將會平視明星,看得起自己,愛惜自己,不迷失自己,那個時候,追星的悲劇也才可能少一些。(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