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位于京城西直門西北七華里處的蘇州街北。
此寺建于明萬歷五年,由慈圣李太后出資,司禮監(jiān)馮保督建而成。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清高宗弘歷為其母兩次祝壽于此,后經幾次重修擴建,遂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出門上方,有順治二年季夏御賜石匾,上書“敕建護國萬壽寺”。山門兩側的卡子墻、撇山影壁的磚雕,構圖精細,為不可多得之藝術精品。兩側齊胸高的宇墻虎皮底座,朱墻白頂,色彩分明。
進得山門,便為天王殿。殿前左鐘樓,右鼓樓。素有“鐘王”之稱的永樂大鐘曾懸掛于此。乾隆八年,始移至覺生寺(即大鐘寺)。過天王殿是大雄寶殿,內有三世佛、十八羅漢、倒座觀音泥塑像。兩側金柱上,有乾隆帝所書楹聯(lián):“戒慧光中煙云皆般若;清涼界外花石盡真如。”正殿之后,則有萬壽閣,但不幸于民國年間毀于火災。閣后的大禪堂,為主持講經說法之地。堂后假山疊石,松柏蒼勁,皆數(shù)百年物。山上有西方三大士殿,正殿為觀音,左為文殊,右為普賢。山后有兩株古銀杏樹分立兩旁,飽經滄桑的虬干枝葉高聳入云。隔門西路的爬山游廊和亭閣相連,亦與東路長滿樹之土山相通。其后,依次是乾隆御碑亭。無量佛殿、光緒御碑亭、萬佛樓。無量佛殿兩側原有洋式門兩座,建于清乾隆年間,與圓明園之西洋樓同齡,皆為中西結合之產物。
中路右方是行宮部分,為清乾隆年間修建,靠前部分有四小院落,被中間夾道一分為二。左為壽膳房,右為壽茶房,其后是皇帝、太后駐蹕之行殿。行殿之后兩側有爬山游廊,通過小亭到后樓。相傳,清末慈禧太后曾于此梳妝,故稱“梳妝樓”。再后有大悲殿及配殿,院中有一井亭,是專為皇帝講經之所。中路左方是方丈院。前部有大齋堂,大廚房及僧舍,中為齋堂、前宇、南房,齋堂之后為土山,最后是獨院。
寺廟之前,長河橫流,舊時設有碼頭。每當春末夏初,帝王太后從紫禁城走水路到頤和園避暑,均在此駐蹕下船稍事休息,可以說,萬壽寺在當時還有著行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