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詩人范石湖的名句:“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遍T限即門檻,也就是北京俗稱的門坎。鐵制的門坎,喻其極堅固;但即使有千年不破的鐵門坎,終究阻擋不了死神。上句是下句的襯托,說明人壽千年,最后仍免不了一死。詩是警句,也是真理。
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頭有一條鐵門胡同,南北向,北口是西草廠,南口是大街。胡同以“鐵門”命名,別致而又曠達(dá),一掃世俗忌諱扭捏作勢之態(tài),頗有嬉笑怒罵,游戲人間的味道。
由嬉笑怒罵聯(lián)想到這條鐵門胡同里和“笑”字有關(guān)的兩則文壇小掌故:一個是享壽大年的名作家蘇州包天笑先生,民國初年曾在鐵門胡同小住數(shù)月;一個是本世紀(jì)二三十年代時的民間文藝團(tuán)體“笑社”就設(shè)在此巷。
包先生名公毅,字朗孫,天笑是其筆名,鄭逸梅先生以為取《神異經(jīng)》“天為之笑”之語。包翁早歲以文名蜚聲宇內(nèi),百年大壽,著作等身。民初北洋政府時期,北上京師作汗漫游,曾租住鐵門胡同內(nèi)民房。包翁晚年寫有《釧影樓回憶錄》,其中《鐵門小住》一篇,記下了鐵門住房的格局,以為胡同是仿上海里弄式的,房子則仍是京式小四合院,北屋三間,南屋兩間,東西各兩小間,門口一間門房。筆者年前再赴春明,漫步鐵門小巷,自南而北,看不出一點上海里弄式樣,竊以包翁所記或是筆誤。及至行至北頭路東,有一條東西向的小巷,名宏業(yè)里,路北有六七個門,街門同一式樣,門內(nèi)都是相同的小四合房,恍然大悟,始知包翁昔年所賃之房應(yīng)即宏業(yè)里。三十年代初出版的《燕都叢考》,沒有著錄宏業(yè)里。蓋宏業(yè)里是新辟的小巷,包翁居住時尚沿用鐵門舊稱,其正式命名,當(dāng)在三十年代以后。
二三十年代之際,北京有一個名叫“笑社”的民間文藝團(tuán)體,社址就在鐵門胡同南口路東的跨院內(nèi),跨院門口有一副木制楹聯(lián),文曰:“此地在城如在野;斯人非佛亦非仙。”系篆刻名家潞河張瘦梅(志魚)所摹刻。笑社宗旨是寓嬉笑怒罵于文章,亦莊亦諧,諷刺時事,揭露積弊,意在振聾發(fā)聵。史學(xué)家張次溪、老報人成扶平、劇作家景孤血諸先生,皆社中成員。成員的作品大多發(fā)表在邵飄萍先生主辦的京報副刊。京報館址在騾馬市大街路北魏染胡同,距鐵門極近,兩社同仁常有文酒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