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佛花鈸”是從“大鼓隊”分離出來而獨樹一幟的。做為“花鈸”之母的大鼓,歷史相當悠久,據《正定府志》記載:“至曹魏首倡屯田,常山(正定古稱)土脊人眾,農民雜處”,“市井簫鼓喧鬧,鼓聲不絕,相塞于途”?梢,漢代鼓鈸已遍及古東垣之農村,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
“白佛花鈸”起源于石家莊市郊之白佛村,白佛村早年有白佛寺,寺中碑文記載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夏秋之交,陰雨連綿,河水暴漲。滹沱河畔許壁村故地村民,持锨背草,擂鼓打鈸,上堤防洪。隨著驚天動地的鼓鈸聲,奔騰的巨浪陡然成墻,翻卷歸河。人們正在慶幸,忽見河中竄出一頭猛獸,劈開水墻,繞過“鎮(zhèn)水石”,直撲“青風亭”。剎那之間,河堤被沖開一道數(shù)丈寬的缺口,洶涌的河水,傾瀉而出,咆哮著向許壁村撲去。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突然一道白光自天而降,伴著轟隆隆的巨響。人們正在驚詫不已,只聽嗵的一聲,一塊偌大的巨石,不偏不倚,恰巧落在大堤決口處。頓時,兇猛不羈的河水乖乖地順流而東。村莊和百姓得救了,人們欣喜若狂,于是把這塊巨石奉為神石,焚香磕頭,頂禮膜拜。后來,村民將巨石雕成佛像,并興建了“白佛寺”;村名也由許壁村改為“白佛村”了。
白佛寺落成之日,周圍百里民眾擂鼓擊鈸,云集白佛村,參加慶典鼓賽。賽事規(guī)定,哪一隊最先敲進寺門,便奪桂冠,并榮獲“威震華夏”錦旗一面。此事距今雖已有一千四百余年了,但那面錦旗上的“威震華夏”四個大字,仍然鑲刻在白佛村鼓棚的門額上。
至民國初年,白佛村各鼓隊的拍鈸手,云集一起,切磋技藝,成立了鈸隊;一改“白佛鼓隊”以鼓為主而為以鈸為主。白佛“花鈸隊”功夫的確不凡。它以“鈸”為道具,以“花”為特色,表演起來既粗獷豪放,又剛柔相濟。鼓伴鈸,鈸隨鼓,鈸光閃閃,鼓聲震天,陣容整齊,氣勢磅礴,激情洋溢,動作歡快;既表現(xiàn)了吉祥喜慶的氣氛,又顯示了燕趙人民豪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