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表演藝術
京劇是從徽劇與漢劇的基礎上自然結合起來,又吸收梆子、昆、弋諸腔藝術的長處而形成的。由于京劇能博采眾長,因而使京劇藝術達到了集大成的程度。 如在唱腔方面,京劇雖然一西皮、二簧為主,但他還吸收了昆曲、弦索調、梆子腔以及一些民歌小調。因而它上演的曲調極其豐富,除西皮、二簧以外,又有昆曲、吹腔、四平調、高撥子、南梆子、民間小調、小曲等。在表演方面,京劇吸收昆曲以及歷代民族歌舞中的優(yōu)美動作與身段;還吸取了山、陜梆子中具有生活氣息的民間演技;更發(fā)揮了徽劇原來長于演武打戲的特長;甚至雜技藝術也被吸收到京劇中來,都使之進一步戲劇化,形成了不同于前一時期的表演藝術風格。 我們知道,明代昆山腔與弋陽腔的表演藝術已經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昆曲到了清代中葉,由于士大夫與封建上層人物一位追求典雅,追求技術上的所謂精雕細刻的唯美主義道路,使其逐漸脫離人民群眾,終于看昆曲的觀眾,越來越少。而弋陽腔作為京腔,具有粗獷潑辣的藝術風格,但是,亦被后來蓬勃發(fā)展的地方戲所代替;ú--地方戲繼承了昆、弋諸腔表演藝術,而蓬勃發(fā)展興盛起來。作為地方戲曲的京劇,就是在繼承以上各劇種傳統(tǒng)聲腔的基礎上,又吸收各地民間藝術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尤其是當時進京的徽調與漢調表演藝術,具有比較深厚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正如李斗說的"來自安慶"的徽班,"色藝最優(yōu),蓋于本地亂彈"。他們的腳色體制,繼承了昆弋諸腔的傳統(tǒng),規(guī)模也比較完備,生、旦、凈、末、丑具全,腳色的分工更為精細。這些都為京劇表演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所以京劇表演藝術中程式性的東西,塑造人物形象上的行當分類,諸如生、旦、凈、末、丑各類型人物的唱、念、坐、打以及喜、怒、哀、樂各種不同的表演規(guī)格,是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的戲劇藝術表現手法分不開的。這是長期以來戲曲舞臺實踐的寶貴經驗,是我國戲曲表演藝術的傳統(tǒng)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