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張紅宇:全球糧食危機 人口大國如何應對?
(東西問)張紅宇:全球糧食危機 人口大國如何應對?
中新社北京4月12日電 題:全球糧食危機 人口大國如何應對?
——專訪中國農業(yè)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
中新社記者 陳溯
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全球糧食安全遭受重創(chuàng),多種農產品價格創(chuàng)下十幾年來新高。世界糧食計劃署官員日前稱,全球或面臨二戰(zhàn)以來最大的糧食危機。當前人口大國要如何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zhàn)?中國糧食安全是否受影響?在保障糧食安全問題上,中國和其他國家有著怎樣不同的理念和舉措?中新社“東西問”就這一主題對中國農業(yè)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進行專訪。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俄烏沖突如何加劇全球糧食危機、推高全球糧價,對全球糧食供給形勢造成怎樣的影響?
張紅宇: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重要的谷物生產大國和供給大國,據有關數(shù)據統(tǒng)計,俄羅斯和烏克蘭供應了世界上19%的大麥,14%的小麥,以及4%的玉米,占到全球谷物供給的25%。俄羅斯還是全球重要的化肥生產和出口大國,影響著全球生產資料價格。
新冠肺炎疫情本來已使全球糧食供給深受沖擊,2020年6月以來,全球糧食價格持續(xù)波動攀升,到2022年2月達到歷史最高點。俄烏沖突進一步沖擊全球糧食市場,具有傳導性、放大性和災難性,對糧食供應鏈產生影響,產生傳導效應,推動全球糧食價格上漲。沖突帶來的糧食危機使一些貧困國家“雪上加霜”,加劇全球饑餓危機。糧食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糧食供給出現(xiàn)問題,還會波及、傳導更多層面,對全球經濟和政治形勢造成負面影響。
中新社記者: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FAO)發(fā)布的報告稱,由于俄烏沖突,國際糧食和飼料價格可能上漲高達22%,并導致低開發(fā)國家的營養(yǎng)不良人數(shù)激增。據您觀察,哪些國家的糧食安全受此次俄烏沖突的威脅最大?應如何應對?
張紅宇:全球目前有七八億人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tài),主要集中在非洲等南半球國家,這些國家天賦資源條件有限,經濟發(fā)展水平低,農業(yè)科技十分落后,農業(yè)生產能力先天不足,供需嚴重失衡。
俄烏沖突加劇糧食價格攀升,加上能源成本上升帶來的運力減弱,低收入國家、低收入群體的食物購買能力將急劇下降,加劇全球饑餓和貧困危機。面對變幻莫測的國際環(huán)境,各國儲備糧食增加,也會加劇全球糧食供給不平衡。
面對這一情況,應著力解決全球糧食生產力不平衡和供給不平衡的問題,幫助一些欠發(fā)達國家提高農業(yè)科技水平、提高農業(yè)產出能力,攜手應對挑戰(zhàn)、暢通糧食貿易。
中新社記者:近期,中國國內小麥、大豆、玉米等價格也有所上漲,中國的糧食安全形勢如何?
張紅宇:中國的糧食生產穩(wěn)定,供給充裕,能滿足消費。可以說,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完全是靠自己解決的,“口糧絕對安全”有足夠底氣。2021年,中國糧食收獲6.83億噸,同比增長2%,而伴隨人口增長的糧食絕對需求已大大減弱。
受疫情、俄烏沖突影響,近期國內小麥、大豆、玉米等價格有所波動調整,但從整體看,中國糧食價格在可控空間,不同品種、不同區(qū)域的糧食價格并非大起大落,而是此消彼長的狀態(tài)。
也要關注到,當前中國整個資源型農產品(主要依靠耕地生產的農作物)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去年,中國糧食進口量達到歷史高點的1.62億噸,其中最大宗的是大豆,算上大豆,中國糧食的對外依存率已達到19%。肉類對外依存度也達到9%。
要強化底線思維。在新形勢下,糧食安全觀要由“口糧安全”變?yōu)椤笆澄锇踩?,高度關注資源型農產品的自給率,確保全部食物自給率不下降。
中新社記者: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穩(wěn)定在470公斤以上,遠高于國際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在保障糧食安全上,中國有哪些糧食安全理念和舉措?
張紅宇:中國自古就是農耕大國,一直將糧食安全視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石,比如“百業(yè)農為本”“糧安天下”“節(jié)約糧食”等理念都體現(xiàn)出這一特性。
中國的糧食安全觀有自己的個性,也與其他大國具有共性,即“在吃飯的問題上不能受制于人”。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吃飯問題,比如,美國是世界第一糧食出口國、農業(yè)最強國,俄羅斯、加拿大和歐盟的大國,也是糧食強國。
當前,中國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雖然人口增速放緩,但隨著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食物需求結構升級、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對肉類、高品質食物的需求持續(xù)增加,農業(yè)生產成本不斷提升。中國政府將糧食安全擺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將糧食安全視為底線任務和重中之重。
中新社記者:面對近年來風云變幻的全球糧食價格和近期的俄烏沖突,中國如何端穩(wěn)本國飯碗?
張紅宇:俄烏沖突對全球糧食供給的影響巨大,也給中國敲響了警鐘。面對嚴峻形勢,去年中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初級產品的供應”,將生存和安全擺在了更加凸顯的位置。
當前疫情還在持續(xù)、全球經濟動蕩、外部環(huán)境趨于復雜,中國應堅持以“以我為主”的糧食安全觀,中國資源解決中國問題,中國供給解決中國需求問題,從六方面做文章。
一是資源。聚焦耕地資源的數(shù)量、質量和潛力。18億畝耕地紅線要實至名歸,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實施鹽堿地改造。
二是制度。堅持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推進糧食生產規(guī)?;?,土地“三權分置”要進一步付諸實踐。
三是科技。要以玉米和大豆的單產為突破口,通過生物技術推動種業(yè)振興,提高大豆自給率,保證玉米穩(wěn)產高產。推動裝備技術、農業(yè)機械發(fā)展,發(fā)展農業(yè)綠色技術。
四是政策。要讓種糧農民有合理收益,給農民補貼,價格政策要彌補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造成的損失,財政優(yōu)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推動農業(yè)保險創(chuàng)新。
五是經營方式。通過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yè)企業(yè),推動糧食生產規(guī)?;?、區(qū)域化、集約化。
六是貿易格局。無論國際如何風云變幻,中國要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改革貿易方式,培養(yǎng)全球領軍的農業(yè)企業(yè),提高國際競爭力。(完)
受訪者簡介:
張紅宇,男,1958年生,四川省什邡市人。管理學博士,中國農業(yè)風險管理研究會會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全國政協(xié)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中央農辦、農業(yè)農村部鄉(xiāng)村振興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北京大學新農村發(fā)展研究院理事,農業(yè)農村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原司長。多次參與中央1號文件及中央重要文件起草。多次主持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及國家社科基金等重大課題研究。出版多部個人專著。
經濟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5日 10:53:59
- 2025年01月14日 10:36:03
- 2025年01月13日 08:59:10
- 2025年01月13日 08:48:21
- 2025年01月10日 11:03:57
- 2025年01月10日 07:49:39
- 2025年01月10日 07:34:24
- 2025年01月10日 05:51:15
- 2025年01月09日 16:03:57
- 2025年01月09日 09: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