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丨陳志武:人類如何與風險博弈推動中西方文明發(fā)展進程?
(東西問)陳志武:人類如何與風險博弈推動中西方文明發(fā)展進程?
中新社香港4月30日電 題:人類如何與風險博弈推動中西方文明發(fā)展進程?
——專訪亞洲環(huán)球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陳志武
中新社記者 韓星童
今天的世界正籠罩在疫情、戰(zhàn)爭陰影之下,迫使人們回首歷史,期望從中尋找生存的答案和關于未來的新希望。在歷史長河中,人類受到暴力、戰(zhàn)爭、傳染病、災害等風險事件沖擊,人類如何成功應對這些威脅并生存下來?
亞洲環(huán)球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陳志武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梳理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探討文明創(chuàng)舉如何形塑我們當今生活的世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當今世界正變得不太平,戰(zhàn)爭與其他暴力再次上升,歷史是否一直如此?文明發(fā)展有進步嗎?
陳志武:過去40年世界總體上太平,全球共同繁榮多贏,全球化成為各國追求。但近幾年,種族歧視事件在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國家頻發(fā),烏克蘭戰(zhàn)爭則是更具體的地緣沖突矛盾演變成暴力,讓不同群體越來越感到沒有安全感。
盡管歷史上戰(zhàn)爭、災荒等事件非常多,但從具體數據看,過去幾千年,無論是戰(zhàn)爭死亡率還是一般暴力死亡率都顯著下降。原始社會時期,每年10萬人中有約525人死于戰(zhàn)爭、約600人死于一般暴力;到了21世紀初,每年10萬人中,死于戰(zhàn)爭和一般暴力的人數分別下降至0.3人和0.8人。從這個意義上看,人類文明進程非常顯著。
人們對生活中暴力的容忍度也發(fā)生很大改變。在西方,古羅馬人的娛樂之一是在斗獸場看人與野獸決斗,今天很難想像這是一件刺激享受的事情;在中國,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北宋二十四孝磚雕之郭巨埋兒”,其中一個故事版本是郭巨為了養(yǎng)活母親要將兒子活埋,到了當今中國,幾乎無人會去推崇這種極端表示孝道的方式。
所以盡管短期來看,當今社會發(fā)生了種種事情,但若將歷史時間軸拉長,會看到人類發(fā)展的走向并不那么悲觀,而是越來越放棄野蠻,走向文明。
中新社記者:通常生產力被用作評判人類進步的標準,而您在新書《文明的邏輯:人類與風險的博弈》中提出人類風險應對能力這一指標,可否跟我們談談為何?
陳志武:以往學者介紹社會、歷史、經濟時,總會強調判斷人類是否進步的唯一指標就是生產力。但這一指標容易忽略文化與制度文明的發(fā)展貢獻,例如儒家文化、古希臘文化、基督教文明等,所以有必要加入另一度量指標——人類風險應對能力。
以影響中國社會的儒家文明為例,盡管它沒有為中國社會帶來實質性的科學技術變化,但通過名分等級秩序等方式結構化、組織化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結構,強化了人與人尤其是宗族成員之間互通有無、風險分攤的能力。
孔子在《論語》中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儒家的關注重點歷來不在于提高生產力,而是提升人的風險應對能力,將發(fā)展社會的中心放在強化人的互助、資源共享,增加安全感。這也是為何當新冠疫情暴發(fā),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及地區(qū),如中國內地、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人們對于戴口罩、不出行等約束性行動接受程度較高。
總之,不能只用生產力判斷文明進步程度,也要根據這一文明如何在社會層面構建人際關系、塑造了人的內心世界,使其更好地應對風險挑戰(zhàn)。因此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不只是生產力提升的歷史,也是風險應對能力提升的歷史。
中新社記者:中西方人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風險主要有哪些?風險如何催生文明,甚至是推動文明?
陳志武:風險是相對于“正?!睜顟B(tài)而言,任何偏離正常的事件都是風險。工業(yè)革命前,中西方各國都是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自然風險成為人類社會面對的共同挑戰(zhàn):旱災、水災、蝗蟲、火山爆發(fā)、地震等。一旦這些事件發(fā)生,人們的生活就偏離正常,引發(fā)各種暴力甚至戰(zhàn)爭。
但工業(yè)革命后,出現全新的人造風險,比如失業(yè)風險、金融危機風險、通貨膨脹風險、政策風險等。
文明化創(chuàng)舉主要看其可否保障人類正常生活,使他們即使面對災害也無需使用暴力。這些創(chuàng)舉通過重新組織人際關系、社會結構,使人際資源共享、風險互助更加可靠,在本質上會推動文明向前邁進。
文明創(chuàng)舉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方面。物質文明如防范外敵入侵的長城、壕溝,防范氣候波動的農耕器具和跨期儲存食物的壇壇罐罐,當這些東西被發(fā)明出來,人們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至于非物質文明創(chuàng)舉,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我小時候在湖南長大,讓小孩子守規(guī)矩最管用的就是“雷公”神話,“雷公”會看著每個人,如果你做了壞事,“雷公”哪天就會打雷劈你。實際上,這種現象就是人類應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最早的一種反應,對人類建立規(guī)則和秩序、強化人際合作、降低暴力,貢獻很大。
中新社記者:在規(guī)避風險、解決沖突的做法上,中西方有何異同?這種經驗是否能互相借鑒、互相影響?
陳志武:差異主要表現在軸心時期中西方解決風險挑戰(zhàn)的方式選擇上,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文化與制度需要。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發(fā)明了四大類解決風險挑戰(zhàn)的辦法。
第一類是基于血緣建立人際互助需要的信任網絡。中華文明至少從周朝開始就基于這樣的選擇,重點依靠血緣建立安身立命保障。以血緣網絡應對“不正?!笔虑榈倪壿嬙谥袊鐣恢睕]有變過。
西方在基督教出現之前,總體上也依賴血緣網絡解決人際互助需要。然而,公元4世紀后期基督教在歐洲逐漸盛行后,教會將人們的避險依賴逐漸轉移到宗教網絡。這就是第二類規(guī)避風險的辦法——基于宗教信仰的互助。
第三類辦法則是金融市場、商業(yè)市場。金融市場的出現對提升人類應對風險能力邁出了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大的一步。德國等歐洲國家從19世紀后期開始,相繼推出第四種辦法,即提供豐富的社會保障的福利國家。
從這里可以看出,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在應對風險挑戰(zhàn)方面的手段差距很大:中國社會基本只有家庭和宗族可以依賴,而西方社會還有宗教網絡、市場和政府福利提供的避險救急服務。這種差別塑造了中西方在過去兩千年的不同文明發(fā)展路徑,也造就了當今中西方文明的差異。
中新社記者:人類文明發(fā)展至今日,人類風險應對能力不斷提升,是否還存在新的風險或挑戰(zhàn)?
陳志武:人類通過運輸技術、商業(yè)市場等文明化創(chuàng)舉,基本解決了原本赤裸裸的自然風險挑戰(zhàn)問題。但到了現代,為解決一個風險,不論是貨幣刺激、財政刺激政策還是福利國家手段,都會不斷帶來新風險。比如美國,過去兩年多為抗擊疫情,作為央行的美聯(lián)儲發(fā)行那么多鈔票,美國財政部給各類人士寄支票、發(fā)錢,動輒每人幾百甚至上千美元的政府支持。這樣一來,很多人不愿意工作,在家等政府送來支票,出去買各種東西,美國的通貨膨脹率達8.5%,達到過去幾十年來的新高,通脹風險大大增加。這也是人類面臨的新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新的人造風險。
到了現代社會、現代國家以后,自然風險已被解決得很好,但人造風險卻越來越唱主角,成為人類面臨的更大威脅。人類未來幾十年,乃至幾百年,會繼續(xù)探索解決人造風險的辦法。雖然探索歷程時有曲折迂回,但慶幸的是,人類在解決風險挑戰(zhàn)的過程中會更加文明,受到暴力沖擊的概率會繼續(xù)降低。(完)
受訪者簡介:
陳志武是亞洲環(huán)球研究所所長、香港大學經濟和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耶魯大學金融經濟學教授,是金融經濟學、證券估值、新興市場、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專家。陳志武也是中國證監(jiān)會國際顧問、博茂集團首席顧問,以及中國石油股份公司、中國交通銀行、諾亞財富的獨立董事,曾經為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華爾街》和《貨幣》學術總指導。
文化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16日 20:10:35
- 2025年01月16日 17:02:15
- 2025年01月16日 10:39:07
- 2025年01月16日 10:23:16
- 2025年01月16日 07:34:29
- 2025年01月15日 15:28:54
- 2025年01月15日 12:51:12
- 2025年01月15日 12:45:06
- 2025年01月15日 10:27:15
- 2025年01月15日 0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