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天天操,91在线高清,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深夜视频在线

東西問·漢學家丨史蒙年:“任性少年”相伴中華文化一生

分享到:
分享到:

東西問·漢學家丨史蒙年:“任性少年”相伴中華文化一生

2023年08月18日 20:37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中新社布魯塞爾8月18日電 題:“任性少年”相伴中華文化一生

  ——專訪比利時知名漢學家、比利時高等漢學院前院長史蒙年

  中新社記者 德永健

  就在這個8月,比利時知名漢學家、比利時高等漢學院前院長史蒙年(Jean-Marie Simonet)迎來自己的89歲生日。走進他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中心鬧中取靜的公寓,客廳擺滿中式家具和字畫,窗外“一街之隔”便是歐盟布魯塞爾總部。

  這幅場景帶有濃厚的“中西合璧”意味,某種意義上可算史蒙年的人生寫照。出生于比利時南部盧森堡省一戶殷實的公證員家庭,史蒙年本應子承父業(yè),成為收入頗豐的律師,卻偏偏年少“任性”,自大學接觸中華文化“一發(fā)不可收拾”,不僅成為歐洲第一位撰寫中國書法博士論文的本土學者,20世紀70年代還作為比利時文化專員被派駐香港和北京工作。史蒙年曾長期擔任比利時高等漢學院院長,致力于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

  從當初的“任性少年”到如今的耄耋老人,與中華文化相伴一生的史蒙年,自言已是“半個中國人”。近日,史蒙年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講述與中華文化的綿長情緣。

  現(xiàn)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讀大學時您是如何與中華文化結(jié)緣的?

  史蒙年:我父親是當?shù)匾幻C員,家里條件還好,但規(guī)矩很多,小時候很想去遠一點的地方工作和生活。

  由于家里希望我子承父業(yè),我最早是在比利時魯汶大學讀法律和經(jīng)濟。當時可以選修一門外語,我想“中國離我這么遠”,就選了中文,結(jié)果一看到漢字就很喜歡,覺得很有意思。

  為了學好中文,我想去中國留學,不過20世紀60年代中國大陸和比利時還沒有建交,我去臺灣留學了兩年。記得練習漢語“四聲”的時候,我跑到幼兒園和小學,跟著拉手風琴的音樂老師一起哼唱“四聲”,是很特別的經(jīng)歷。

  回到歐洲后,我在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繼續(xù)深造,完成關于中國書法的博士論文,成為歐洲第一位撰寫中國書法博士論文的本土學者。

比利時高等漢學院成立于1929年,作為一家獨立學術機構(gòu),現(xiàn)位于比利時皇家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內(nèi)。鐘欣 攝

  中新社記者:您的研究重點為什么轉(zhuǎn)向中國書法?

  史蒙年:中國書法很美,與西方美學有很多共通之處。畢加索的作品沒有漢字,但從美學角度看,可以明顯感到中國書法的影響;中國書法變化無窮,有行書、草書、楷書等等。王羲之《蘭亭集序》僅一個“之”字就有很多不同寫法……這些變化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我被深深吸引了。

  2009年,我作為比方策展人,與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等合作,在比利時皇家美術館舉辦“再序蘭亭:中國書法大展”,向歐洲觀眾集中展示中國書法的魅力。當時展覽持續(xù)三個半月,展出100多幅書法精品,既有古代經(jīng)典,也有當代作品,無論是展覽規(guī)模還是展品珍貴程度,直到今天在歐洲都很少見。這場展覽實現(xiàn)了我多年的愿望。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半個中國人”。要是我出生在中國,肯定會成為一名書法家。

比利時高等漢學院常年開設書法、繪畫、漢語等培訓班,致力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圖為今年6月,漢學院組織年度書畫展,觀眾賞鑒書法作品。鐘欣 攝

  中新社記者:作為比利時高等漢學院前院長,能否介紹一下學院的歷史?

  史蒙年:比利時高等漢學院成立于1929年,是利用部分“庚子賠款”成立的;作為一家獨立學術機構(gòu),現(xiàn)位于比利時皇家藝術與歷史博物館內(nèi)。

  學院擁有一個中文圖書館,藏書極為豐富,珍藏比利時唯一一套《四庫全書》,另有17世紀拉丁文版中國地圖、中國藝術史和考古學專著、介紹青銅、陶瓷、書畫、篆刻、建筑、園林、服飾等中華文化的書籍和畫冊等,對比利時漢學研究、漢籍收藏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學院還常年開設書法、繪畫、漢語等培訓班,致力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每年學期末,都會組織師生書畫聯(lián)展,展示學員學習成果,吸引更多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比利時民眾。

比利時高等漢學院中文圖書館珍藏比利時唯一一套《四庫全書》。鐘欣 攝

  中新社記者:您對中華文化有何感悟?中華文化是否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質(zhì)?

  史蒙年:我認為漢字和書法極為特別,與西方文字完全不同。西方人的思維比較抽象,比如古希臘文化,而漢字和書法具有很強的視覺性,能夠帶來獨特的藝術體驗和享受,可以說屬于“另一個世界”,是另外一種思維和觀念。

  中國是多民族國家,能夠把這么多民族維系在一起,漢字作為橋梁和紐帶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這也是它的特別之處。

  對我而言,雖然東西方文化有所不同,有時甚至屬于“兩個世界”,但兩者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應該交流互鑒,為我所用。

比利時高等漢學院常年開設書法、繪畫、漢語等培訓班,致力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圖為今年6月,漢學院組織年度書畫展,觀眾賞鑒國畫作品。鐘欣 攝

  中新社記者:對于推廣和傳播中華文化,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史蒙年:我覺得應該鼓勵更多人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比如即使不懂漢字也沒關系,可以先把中國書法當成繪畫作品去欣賞,感受中國書法的美,然后再通過學習中文,進一步了解中國書法。

  20世紀70年代,我曾作為比利時文化專員被派駐香港和北京工作。每一位比利時駐華大使到任,我們都開玩笑要“教育”大使,帶著大使逛北京,增加他們對中國的感性認識。與那時比,現(xiàn)在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國家發(fā)生巨大變化,理應對中華文化有更多自信,推動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完)

  受訪者簡介:

  受訪者簡介:史蒙年(Jean-Marie Simonet),比利時知名漢學家,比利時高等漢學院前院長。歐洲首位撰寫中國書法博士論文的本土學者,在比利時組織策劃中國書法大展,推動歐洲漢學界研究傳播中國書法藝術。

【編輯:葉攀】
發(fā)表評論 文明上網(wǎng)理性發(fā)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xié)議
本網(wǎng)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wǎng)觀點。 刊用本網(wǎng)站稿件,務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
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轉(zhuǎn)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