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鎮(zhèn)館之寶丨陳梓生:一千多年前,西亞陶器是如何來到中國的?
中新社福州1月16日電 題:一千多年前,西亞陶器是如何來到中國的?
——專訪福建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陳梓生
中新社記者 龍敏
作為中國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孔雀藍釉類器物,其中一件波斯孔雀藍釉陶瓶現館藏于福建博物院。這是1965年從福州北郊蓮花峰五代閩國國王王延鈞妻子劉華的墓葬中發(fā)掘出來的。
讓人好奇的是,這些孔雀藍釉陶瓶是怎樣的一種陶器?是如何從西亞波斯地區(qū)來到中國的?福建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陳梓生研究館員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了闡釋。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作為福建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孔雀藍釉陶瓶是如何發(fā)現的?這是怎樣的一種陶器?
陳梓生:20世紀60年代中期,福建省博物館(現名“福建博物院”)在福州市北郊蓮花峰東寶山南坡,清理了五代十國時期閩國第三代君主王延鈞之妻劉華墓。該墓早年被盜,大部分珍貴物品被洗劫,只清理出三件孔雀藍釉陶瓶、三件石覆蓮座和一組雕塑精美頗有盛唐遺風的陶俑。目前,這三件孔雀藍釉瓶一件在福建博物院,一件在國家博物館,另一件在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孔雀藍釉陶瓶十分引人注目,它們器體都較碩大,器表均施藍釉,造型特別,釉厚晶瑩,胎厚質較松,斷裂面呈淡紅色,火候不高,屬釉陶類。器形大小相近,均為斂口、鼓腹、小底,通高74.5厘米到78厘米。外腹壁是三組泥條堆成的幡幢狀花紋,小腹為一道波浪紋。其中兩件,肩頸部附三耳。
這是中國目前發(fā)現最早的孔雀藍釉類器物,引起了學術界普遍關注。權威專家推測,無論是器型還是材質,它都不太可能是中國古代窯口的產品,而是由西亞波斯地區(qū)傳入的。
源自波斯的孔雀藍釉陶瓶,因其具備特殊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堪稱福建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不僅對中外陶瓷交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古老的中華民族與西亞地區(qū)人民通過海路友好往來的實物見證。2021年,孔雀藍釉陶瓶還曾代表福建博物院亮相《國家寶藏》系列節(jié)目。
中新社記者:孔雀藍釉陶瓶為何被認定為產于9世紀前后的西亞波斯地區(qū)?
陳梓生:出土在五代閩國時期的劉華墓的孔雀藍釉陶瓶不是中國的產品,而是舶來品。當時,閩國與南亞、西亞等地區(qū)都有商業(yè)往來,史書上記載:“福州貢玳瑁琉璃犀象器,并珍玩、香藥、奇品、色類良多,價累千萬?!憋@而易見,閩國的這些貢品中很多就是舶來品,帶有濃厚的異國色彩。
從劉華墓的墓志銘得知,墓主人劉華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國王劉隱之次女,于后梁貞明三年(公元917年)出嫁閩國,為閩王王延鈞之妻,后唐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卒。由此可知,這三件孔雀藍釉陶瓶的年代應為公元930年前之物。
根據史料,中國本土孔雀藍釉出現的時間較晚,一般認為到明代正德以后即公元16世紀后才出現。上海博物館所藏的孔雀藍青花魚蓮紋盤,年代在明成化年間;香港藝術館藏藍釉白花花卉大碟,年代也是明代。
再從孔雀藍釉陶瓶的器形、胎質和器表紋飾看,類似器物在伊朗、伊拉克等多地都有發(fā)現,且其與公元9世紀到10世紀伊斯蘭式釉陶相一致。
因此,這三件陶瓶的產地應該是來自古代波斯地區(qū)。古代波斯,素以制陶著稱,陶器外施釉,釉色有黃、青、藍幾種,尤其是淡藍色釉最有特色。
波斯同中國很早就有友好往來,隋唐之后,關系尤為密切,貿易相當頻繁。有關專家認為,這三件孔雀藍釉陶瓶應是古代波斯產品,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大背景下,于公元930年前輸入到中國。
劉華墓中還出土了三件石雕覆蓮座。據專家推測,它們應該是三件孔雀藍釉陶瓶的器座。在古代波斯,這類器皿常常用于盛油,為讓器身穩(wěn)定,波斯人往往將器底埋入地下。劉華墓中的孔雀藍釉陶瓶,很可能是盛油做“長明燈”用的。該墓是石構墓室,地面也使用石板鋪成,因此特別制作石雕覆蓮座穩(wěn)定器物。
中新社記者:這些精美的西亞陶器是如何來到中國的?
陳梓生:這種孔雀藍釉陶瓶并非西亞陶器流傳到中國的孤例。福建省博物館專家曾在泉州惠安螺陽鎮(zhèn)鳳旗山王潮墓調查時也有發(fā)現孔雀藍釉陶片數片,其釉色、陶質和器胎厚薄均與福州劉華墓出土的孔雀藍釉陶瓶相一致。
王潮原名王審潮,五代十國之一閩國的奠基人,死于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劉華死于長興元年(公元930年),前后相距32年。從年代上看,在公元898年到公元930年,孔雀藍釉陶瓶作為隨葬品入葬,可能是閩國王公貴族的一種隨葬禮儀或習俗。
在福建博物院展廳展示的這件孔雀藍釉陶瓶,形體較大,而且陶瓷比較易碎,經不起多次輾轉,應該是從伊朗直接運達福州。也就是說,孔雀藍釉陶瓶是通過船載,沿著海路,從福州港進入閩國的。
自唐代以后,陸上“絲綢之路”因戰(zhàn)亂逐漸衰微或中斷,而“海上絲綢之路”運輸能力躍居中西交通首位。當時,由于中國造船業(yè)發(fā)展以及海航技術的進步,唐代有一種叫“蒼舶”的大船,長20丈,可載六七百人;還有一種叫“俞大娘”的海船,能載重至3萬石。
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東南沿海,福州港已經崛起。據薛能《送福建李大夫》一詩云,福州有“船到城添外國人”,反映了福州與海外通商的盛況。當時的福州港已是“波斯貨”進入中國的轉口貿易的重要港口?!度茣肺墨I中亦記載,當時已經有商人經營波斯商品進入中國的貿易,而且在貿易中掙了很多的錢。
劉華墓發(fā)現孔雀藍釉陶瓶之后,揚州、寧波、泉州、桂林和容縣、廣州等地也有類似器物發(fā)現。這些地區(qū)除了桂林和容縣外,都是公元9世紀到10世紀中國重要的港口城市,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當時海路貿易經濟的繁榮昌盛。
中新社記者:孔雀藍釉陶瓶的出土,見證了古代“海絲”的繁榮。如今,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全面推進,如何以古鑒今,讓絲路精神薪火相傳?
陳梓生:孔雀藍釉陶瓶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是海外輸入商品之一,也是中國與西亞地區(qū)人民友好往來的見證。
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播主陣地之一,其擁有的文物資源承載著“一帶一路”沿線地區(qū)人民的共同記憶,促進了沿線地區(qū)思想文化交流,對社會發(fā)展和民族意識產生了積極深遠的影響。新形勢下,博物館的核心任務是通過文物、展覽引導觀眾回望輝煌的文明發(fā)展歷程。
福建博物院于2013年聯合中國沿海七省45家博物館,薈萃300多件文物精品,舉辦了“絲路帆遠——海上絲綢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聯展”。截至目前,該展已赴中國多個省市展出。
同時,為了讓廣大青少年進一步了解“絲綢之路”的千年風貌,我們以瓷器、絲綢服飾、茶、香料、動植物、食物、航海術、造船術為主題,研發(fā)了八大系列教育課程;在展覽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科普讀本《舌尖上的絲綢之路》,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通過展覽的舉辦和教育活動的開展,希望讓廣大觀眾尤其是青少年深刻感受到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fā)展的“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陳梓生,研究館員,福建博物院社會教育部主任,中國博物館協會社教專委會副主任。長期從事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主要致力于博物館公共教育及傳播推廣領域研究,主持并參與編寫《文物故事——福建古代文明通識讀本》《舌尖上的絲綢之路》等。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26日 19:27:54
- 2025年01月26日 10:22:39
- 2025年01月26日 07:55:54
- 2025年01月25日 10:16:26
- 2025年01月25日 09:43:10
- 2025年01月25日 00:17:48
- 2025年01月24日 21:26:47
- 2025年01月24日 15:25:37
- 2025年01月24日 15:15:36
- 2025年01月24日 14: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