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漢學家丨美國漢學家伊沛霞:被宋徽宗“領進門”的歷史學者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電 題:被宋徽宗“領進門”的歷史學者
——專訪美國漢學家伊沛霞
作者 田靜
今年3月17日,電影《滿江紅》在北美上映,將人們拉回“靖康恥,猶未雪”的宋代。大多數(shù)了解這段歷史的人提起宋徽宗都忍不住搖搖頭,但在美國漢學家伊沛霞眼中,他卻是一個極具藝術吸引力的人。她認為,宋徽宗懂得鑒賞與文人有關的藝術,如詩歌和書法,并能親自實踐這些藝術。
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說:“我喜歡了解歷史人物,被熱愛藝術的宋徽宗吸引后,我試圖了解他的方方面面,也被他戲劇性的人生所深深吸引?!?/p>
2014年,哈佛大學出版了她的著作《宋徽宗》,被史學界認為是目前研究宋徽宗最全面的著作。有人調侃,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宋徽宗的了解或許還不如這個美國人多。
從“學習中文與歷史”到“研究中國歷史”
在今天美國的漢學研究界,伊沛霞是一個響當當?shù)拿?,學術上根源于哥倫比亞大學之漢學研究。40多年來,她的中國古代史研究上至中國六朝、下及宋元明清。今年76歲的伊沛霞是名副其實的碩學鴻儒,著作等身并被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各地流傳。
一切都要從56年前的那個秋天說起。1966年,伊沛霞作為芝加哥大學的本科生開始學習中文和歷史,與中國歷史結下了不解之緣。伊沛霞介紹,那時研究中國歷史條件有限。當時美國的有關中國的中文學術著作大多來自20世紀30年代,想要對中國歷史深入研究并不容易,直到1979年兩國正式建交,美國學術界關于中國歷史的研究才得到發(fā)展。
她說:“隨著1979年美中關系的重建,美國人可以在中國學習和做研究,有時會在那里待上幾年,而中國的學生學者也更經常地出國,與其他國家的同行見面。(在美國)來自中國的研究生越來越多,這有助于分享跨國界歷史思想和方法的研究成果?!?/p>
中美建交的第二年,伊沛霞就開始頻繁到訪中國,曾在北京友誼賓館一住就是三個月。1980年的中國行更為伊沛霞日后研究中國歷史堅定了信心。
從“驚動中國學者”到“打動美國學生”
在她首訪北京的兩年之前,其第一本著作《早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個案研究》出版。書中引用了魏晉南北朝史大家、北大教授周一良的著作。
伊沛霞在書中指出,周一良的《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評》中一些質疑世系表的依據(jù)是無據(jù)的。她還提出一些特別發(fā)現(xiàn),例如,南北士族有所不同:南朝不親世務,輕視低級門閥,但北朝世族有些大姓財力雄厚,地位不高,肯擔任地方官。
到訪北京期間,伊沛霞被告知有機會拜訪周一良,后者仔細閱讀了她的書,對當時這位年輕學者給予了很高評價。1982年周一良撰寫了一篇長篇評論,首次向中國史學界介紹該書。
周一良在評論中說:“少作的序言(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評》),刊布以來未曾引起注意,而將近五十年之后,太平洋彼岸的一位青年女學者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有空谷足音之感”。他在評論最后寫道,艾柏萊(伊沛霞的英文譯名)教授這本書下了不少功夫,指出了有意義的現(xiàn)象,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論點,“希望中美同行今后加強交流聯(lián)系,促進兩國學術的繁榮發(fā)展”。
伊沛霞也如周一良所期望的,不斷推動著中美兩國的學術交流,不斷深耕中國歷史研究,并出版了《中華文明史資料》《內闈》《中國唐代和宋代的宗教與社會》等著作,其中《內闈》是海外中國婦女史開山之作。盡管伊沛霞的大部分著作以英文為主,但仍受到許多中國學者的關注。
伊沛霞1997年開始執(zhí)教于華盛頓大學歷史系,在她的課上,許多亞裔美國學生起初對中國歷史并不了解,只是隨機選修一門課,但沒想到很多人卻因她的課愛上中國文化,甚至專門去學習中文。
從“紙上千秋史”到“腳下萬里路”
研究中國歷史對伊沛霞的生活也產生了很大影響,她告訴記者,“將中國作為我的事業(yè)重點,使得我和我的丈夫多次訪問亞洲,我們很喜歡在這里生活。不僅如此,我們還培養(yǎng)了對中國藝術和美食的興趣,這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p>
伊沛霞介紹,她第一次訪問中國是1978年從香港出發(fā)到廣州、桂林、南寧,“這很令人興奮,因為這是我們第一次到中國”。1985年她第一次參加在杭州舉行的宋史會議,她說,那是外國學者可以參加的第一次有關宋史的會議。此后,她又多次來到中國參加學術會議,包括2003年在故宮博物院首次舉辦的中國宮廷繪畫國際學術研討會。
截至目前,伊沛霞和丈夫已到訪中國30余次。令她最難忘的一次旅行是在1994年,從西安出發(fā)途經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和喀什,當時尤其被敦煌石窟所震撼。
在伊沛霞的印象中,40多年來,中國的變化速度是驚人的。交通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景觀等,都有很大的發(fā)展。
從“收集中國畫”到“學做中國菜”
伊沛霞的家中充滿著中國元素。她和丈夫在第一次亞洲之行中曾偶然購得一幅中國繪畫作品,她后來才知道那是20世紀初中國知名畫家金城的作品。此后,伊沛霞開始不斷閱讀中國繪畫資料,并在亞洲尋找這些藝術作品的真跡。在伊沛霞的影響與熏陶下,她的丈夫也喜歡上了中國藝術,開始研究中國木版畫,還為此寫過一些文章。
除了收集中國藝術品,伊沛霞還喜歡中國美食。她最初接觸中餐是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期間(1968年—1973年),哥大對面開了一家中餐廳,她成了那里的常客。有時,她也會專門坐一小時地鐵,到城市另一頭的中餐館就餐。她自己還買了烹飪書專門學做中國菜,最常做的是麻婆豆腐和干炒蝦仁。現(xiàn)在,她已不再需要食譜的幫助,中餐已成她的家常便飯。許多時候,她會將切好的雞肉、蔬菜與姜、大蒜放在一起烹炒,簡單地以醬油、豆瓣醬等提鮮。
40多年醉心研究中國史,30多次腳步丈量中國大地,一本本中國史學著作,一道道中國各地美食,無一不見證著伊沛霞與中國文化之間的深厚淵源。(完)
受訪者簡介:
伊沛霞,華盛頓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近年來致力于宋代社會文化史的研究,涵蓋政治史、婦女研究等領域。她曾先后獲得列文森著作獎、“亞洲研究杰出貢獻獎”,以及美國歷史學會頒發(fā)的“學術杰出獎”等知名獎項。
相關新聞
國內新聞精選:
- 2025年01月24日 15:25:37
- 2025年01月24日 15:15:36
- 2025年01月24日 14:58:57
- 2025年01月24日 13:57:51
- 2025年01月24日 11:28:12
- 2025年01月24日 00:09:07
- 2025年01月23日 19:37:17
- 2025年01月23日 19:26:33
- 2025年01月23日 18:13:14
- 2025年01月23日 16:11:10